育儿大师专家介入两组家庭(育儿专家进入家庭节目)

yuer512022-08-12 20:36:09宝宝乐园56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育儿大师专家介入两组家庭,以及育儿专家进入家庭节目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国内具体有哪些是比较有名的育儿专家呢?

李玫瑾教授在育儿方面的立场是毋庸置疑的。作为一名犯罪心理学专家,她见过太多的青少年犯罪案件,研究过很多青少年罪犯的心理成因。从这个角度出发,她提出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理论,并且可以将这套理论应用到家庭教育和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培训中。可以说很专业,很有深度;

尹建莉先生在育儿领域也是一个非常专业的存在。他是一位根深蒂固的教育学大师,也是一位杰出的学术人物。他的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确实是千万家庭必备的枕本。无论是如何解决问题,还是提出建议,都是非常专业有效的。

快乐爸爸一直在不断地学习和学习,无论是李玫瑾教授的各种育儿讲座还是尹建莉的作品。而且其中一个是讨论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另一个是讨论如何更好的教育孩子。可以说他们的研究领域不同,但不知道为什么,他们最近突然开始“打架”。

原因很简单。尹建莉在他的微信官方账号“尹建莉家长学校”的标题下发表了一篇文章,该账号名为《李玫瑾教授讲育儿很火,但我不建议你再听了》。这篇文章一发表,就引起了很多家长的争议。

有人坚持认为李玫瑾教授是对的,认为他的教育理论非常适合现在被宠坏被忽视的孩子;也有人支持尹建莉老师,认为李玫瑾教授的观点相对片面;有些人觉得好像两个人都是对的,不知道听谁的。

虽然尹建莉先生又发了一篇《“不建议跟李玫瑾教授学育儿”惹争议:对昨日头条留言的集中答疑》,也说明了大家关注的焦点,但是评论区还是有很多争议。在这里,《快乐爸爸》不想简单的说谁对谁错,只想和大家聊聊,作为父母,如何看待这些育儿专家的意见,如何把这些意见变成适合自己孩子的方式方法。

关于两位老师的育儿理念

从两位老师的育儿理念来看,他们的侧重点其实是不一样的,甚至可以说有一些“相反的方向”。

尹建莉老师更关注西方教育

从尹建莉老师的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倡导西式教育和对孩子的“爱和自由”。简单来说,就是教育孩子被爱所驱使,而不是被目标所驱使;从孩子成长的规律出发,而不是父母想怎么培养孩子;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最好能看到孩子的需求,接受孩子的情绪,满足孩子的需求,这样受教育的孩子心理健康,懂得接受爱,就能爱别人。其实快乐爸爸很认同这一点,孩子成长的心理健康很重要,健全的心理离不开父母给予孩子的情感满足和情感认同。而且,育儿仍然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家长本身也需要根据孩子的成长不断学习和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从而给孩子更多合适的教育,帮助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当然,尹建莉的教育理念是好的,问题很明显,就是不容易实现。

是的,很难实现。

仅仅是一种接受孩子的感觉,就足够很多家长学习几个月了。为什么要接受孩子的情绪,如果看到孩子的情绪,如何开导孩子的表情,如何真正接受孩子的情绪,如何帮助孩子走出情绪.理论上,实际使用过程中要考虑的问题很多,很多时候父母只能陷入“明知不好,只是不知道怎么做更好”的怪圈。

李玫瑾教授更注重方法的描述

实际上,准确地说,李玫瑾教授给出的各种育儿建议不一定是严肃的教育,而是更强调解决或预防孩子的心理问题。

毕竟李玫瑾教授是犯罪心理学专家,看过无数案例,有丰富的解决方案。所以她给的育儿方式很有底气,有时候父母几乎可以照搬她的观点。

例如,李玫瑾教授认为儿童应该玩这个问题。她说:“孩子小的时候,对某些事情还是要有一些敬畏之心的,这样才能更好的约束自己的行为,更好的引导自己的成长”;例如,在为儿童制定规则时,李玫瑾教授说:“为6岁以下的儿童制定规则真的很晚了。”.

等等。可以说,李玫瑾教授给出的案例已经被很多家长面对过,给出的方法也是可行的,换孩子的效果很好。因此,近年来,李玫瑾教授的育儿视频变得一团糟。

但是,我们要教育孩子,不仅要解决已经出现的问题,还要从更高的角度找出问题的根源,从而发现家庭教育中的一些问题,并加以纠正。这些方面很少出现在李玫瑾教授的视频中。

所以总的来说,两位老师的理论没有错,在具体的场合使用,确实能起到很好的教育孩子的作用。虽然两者之间可能有些差异,但在教育孩子的底线上还是很一致的。例如,孩子应该推迟满足还是及时得到满足

这个题目也是文章《李玫瑾教授讲育儿很火,但我不建议你再听了》讨论的例子之一。开心就好,爸爸看过李玫瑾教授的这段视频,看过尹建莉老师书里对这个问题的解释。

李玫瑾教授认为应该为孩子们制定一些规则

李玫瑾教授认为,当孩子超过3岁时,哭往往有很强的“目的”,要么是为了零食,要么是为了好玩的玩具。一般来说,这个时期哭更多的是想让父母满足自己的需求。

作为爸爸妈妈我该怎么办?很简单,拖延满足感。

比如孩子已经有很多玩具了,但是出门之后还是让父母再买。一旦他们不满意,孩子们就会哭,甚至躺在地上。父母该怎么办?李玫瑾教授的建议是:先把孩子带走,然后做四件事,让孩子哭,不打骂,不说教,不离开。

让孩子哭,更多的是接受孩子的情绪。毕竟孩子不满足是一件坏事。哭一会儿很正常;不要打骂孩子,要把孩子当作平等的个体对待,让孩子感受到尊重;不说教,注意孩子情绪的正确表达,不要用一些强制的手段让孩子学会错误的表达方式;不要离开,是给孩子安全感,尤其是孩子在哭的时候,足够的安全感更重要。

有了这四点,处理类似的问题就容易多了。

尹建莉老师认为我们应该用爱和耐心来包容孩子

在尹建莉的书里,我也讲过一个类似的问题,当孩子不听话,什么都想要的时候,父母该怎么办。

和上面同一个场景,孩子想买玩具,但是不被允许。这时候孩子很生气,说什么都不会留下,甚至躺在地上哭。爸爸妈妈该怎么办?

尹建莉老师的建议是用耐心和爱心去解决。

具体方式如下:爸爸妈妈不要生气,可以耐心的给孩子解释为什么不能买。然后看着孩子哭,表现出一种不生气不在乎孩子表现的情绪。要知道孩子的情绪是随着父母的情绪而变化的。你越在乎他们,他们就会越凶。如果你有一段时间没有看到同一个孩子哭,你会感到无聊,会停下来。

孩子不哭了,爸爸妈妈可以征求孩子的意见,若无其事的离开。如果孩子还在哭,重复上述过程,直到孩子可以和父母一起离开。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必要批评孩子,也没有必要告诉他们太多的道理,但是效果很好。孩子们一方面知道玩具为什么不能买,另一方面也探查出爸爸妈妈的底线。只要他们说不买东西,哭久了也没用。这种教育对孩子正确观念的形成很有帮助。

两位老师给出的解决方案虽然不一样,但其实核心都是相通的。

那就是: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不要满足,但是底线要温和坚定的维持,不买就不买。另外,在教育的过程中,也要尊重孩子,让孩子把所有的情绪都发泄出来,这样才能更冷静的发现孩子的错误,学会以后该怎么做。

其实育儿理论有上千种,适合孩子成长的只有一种

事实上,无论是李玫瑾教授还是尹建莉,老师,按照他们的方法,虽然过程可能不同,但最终的结果并没有太大的不同,他们都可以培养出一个心理健康成长的孩子。

不管什么样的方法,归结起来只有一个,就是遵循孩子成长的规律。

遵循孩子成长的规律,要求父母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

作为父母,你应该相信你的孩子,相信他们能做很多事情,做得很好。鼓励孩子,激发孩子的自信心和内驱力,以兴趣爱好对待学习;要支持孩子的选择,增强孩子内心的力量,面对未来的生活选择要更加坦然。

当然,父母很难做到这一切。要学习很多育儿理论,要花很多功夫去摆脱“我是爸爸妈妈”的心理,花很多时间去观察孩子的行为,去理解孩子的思想,花很多时间去思考自己的方式.

但是只要做到了,对孩子很有帮助,你不觉得吗?

遵循孩子成长的规律,要求父母不要那么焦虑

中国所有的父母都很焦虑。小时候,他们担心自己的孩子不高不胖。放学后,焦虑的孩子成绩不好,作业没有按时写;长大后担心孩子的个人问题等。但是父母的焦虑往往对解决问题没有帮助,只影响我的情绪和行为。

比如教育孩子,如果把内心的焦虑投射到孩子的学习上,就会预设一个“孩子作业没做好”的立场。从这个位置看孩子的行为自然是各种各样的问题。更可怕的是,孩子的行为会进一步加深父母的焦虑,让这件事陷入无限循环。其实这不仅是孩子的问题,也是家长对待孩子方式的问题。孩子的学习问题更多的是父母教养方式的问题造成的。只有找到问题的根源,才能轻松解决;否则,他们只能事半功倍。

遵循孩子成长的规律,要求父母不要管孩子

很多时候,爸爸妈妈都想规划孩子未来的生活,想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一步一步长大。他们认为这是结合自己生活经历的人生“最佳路径”,可以让孩子吃得少,失去很多。

对于孩子来说,成长本身就是一个趋于独立的过程。无论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他们都会逐渐有自我意识和自我选择,不断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这是一个犯错和冒险的过程,但也是一个成长和独立的过程。

父母的控制看似是为了孩子,其实是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让孩子没有独立,没有自由,没有生存、学习和发展的能力。一个孩子这样长大真可悲。

最后

其实育儿理论和读书是一样的。我们不仅要看到书上说了什么,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和自己的情况在这些内容之间做出有效的选择,才能真正学以致用。

从这个角度来看,李玫瑾教授和尹建莉老师的育儿观其实都是正确的,从他们自己的角度来看,他们是育儿的最佳解决方案。对于父母来说,就是看这些最好的解决方案,结合自己孩子的成长情况,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找到最适合的。

家庭教育专家薛立新教授隔代亲教育问题怎么才能处理好?

缺少父亲的照料,会使孩子产生自卑感和不安全感;没有母亲的关心,会使孩子缺乏幸福感和亲切感,以上两者的任何一方缺少都会使孩子在前途的选择、人际关系的沟通上产生障碍,所以抚养孩子是为人父母的义务与责任。隔代教育永远不能取代父母的亲子教育,父母对孩子的亲子教育是家庭教育中最基本的组成成分,缺少亲子教育的家庭教育是不完整的家庭教育,而隔代教育只应该是亲子教育的补充而不是替代。

相比来说,年轻的父母们自己带孩子有许多祖辈们无法替代的优势。

年轻的父母都参加工作,文化程度比较高,接触面广。孩子在父母身边,能接触到许多在爷爷、奶奶身边接触不到的东西,这样得以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年轻的父母接受能力强,思想开放,虽说育儿经验少,但现在科学育儿方面的书籍资料、培训组织很多,年轻人可以边学边育儿,并能对过去不科学的育儿方法加以辨别、改进。年轻的父母精力充沛、充满生机,经常带孩子出去活动,有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刘先生的女儿今年6岁了,长期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最近,刘先生发现女儿在家里简直成了“小霸王”:吃饭时,奶奶必须跪在地上喂才肯吃,下楼梯的时候必须让爷爷背着才行,想看“表演节目”时,不管奶奶在忙什么,都要把手里的活放下,给她唱歌跳舞。女儿想“骑马”,爷爷不顾有高血压就立即趴到地上让她骑……只要女儿高兴,提出什么要求爷爷奶奶都“言听计从”。

小勇在学校经常不完成作业,老师把父亲叫到学校,希望家长配合督促孩子。回到家后,父亲生气地把刘勇批评了一顿,没想到刘勇竟打电话向爷爷奶奶哭诉,闻讯赶来的爷爷奶奶边砸门边喊道:“有我们在,我看谁敢动我孙子一根手指头。”

隔代教育的老人们就是这样对孩子几乎“言听计从”,对孩子总是守着护着惯着。他们几乎不考虑别的,“孩子吃好穿暖、身体健康,孩子满意高兴就行了。”这样的教育观念和做法已不适应现代竞争与协作共存的社会教育孩子的需要,因为孩子终究是要走上社会,要独立生活,所以,调动孩子自己动手解决困难的能力,培养孩子与人相处独立做事的能力显得尤重要。

“隔代教育”以养育为主,根本代替不了“亲子教育”。所以,作为隔代教育的祖辈们要研究亲子教育的特点,适应教育孩子的需要。

在以隔代教育为主的家庭中,年轻父母应多找时间与孩子相处,不要因工作忙碌、回家太劳累就忽略做父母的责任,应见缝插针地与孩子培养感情、对他们进行教育,让孩子在两代人的共同呵护下健康成长。

祖辈和父辈带孩子的区别主要在于对待孩子的态度上。父母趋于理性,而祖辈老人趋于感性。父母教孩子一种知识,给孩子买一样东西,满足孩子一个要求,往往考虑这样做对孩子的成长是否有益处;祖辈对待孩子则往往有一种溺爱的倾向,以尽量满足孩子的愿望为出发点,而较少理会这种满足对他们有益还是有害。为此,父辈和祖辈应该注意下面几点:

第一,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在抚养、照料和教育这些事上,祖辈们代替不了父母对孩子的作用。为此,祖父辈们应该找准自己的定位点,不全权代替,把握好“配角”的角色。当孩子的父母管教孩子的时候,孙辈常会向祖父辈寻求庇护,这个时候,祖父辈不应袒护孩子。有关孙辈生活大事的决定权都应该交给孩子的父母和孩子自己,祖辈可以提出自己的经验帮助儿女共同教育孩子。

第二,祖辈们要学会学习,和孙辈共同成长。作为祖父辈,应虚心接受一些新知识。可以选择适宜的学习途径,如看电视、报纸上有关孩子教育的专题内容等,在短时间内接受尽可能多的信息。不能忽略了孩子这个重要的学习对象,多和他们交流分享,能获得在其他人那里得不到的资料,并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教育的目的。

第三,父母不能放手不管,也不能一味地唱“白脸”,要张弛有度,还应积极创造机会让孩子与自己多接触,疏通感情。要多抽点时间与孩子在一起,休息日经常带孩子到户外运动;或带孩子外出旅游,让孩子在美丽的大自然中获得一份灵性与活力。祖辈家长也要以理智控制感情,分清爱和溺爱的界限,要爱得适度。

第四,父母要虚心学习祖辈的育儿经验,尊重他们的教育方法,肯定他们的教育成果。对教育孩子时认识上的差异,如年轻一代比较注重孩子的智力培养和个性发展,而祖辈家长们则看重做人的道德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就需要相互沟通,统一认识,择善施教。

第五,两代人应注意不要在孩子面前暴露教育方面的分歧,维护孩子父母的威信。两代人共同协商建立必要可行的家规,同时也要给孩子一定的自由度和独立性。

只有两代人共同参与教育,孩子的世界才算完整;只有两代人统一认识、明确目标、步调一致,孩子的教育才会通向成功,孩子也会从幸福的家庭中走向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

超级育儿师被拯救的家庭最后都怎么样了?

超级育儿师只是为这些家庭指明了方向,并给了一些方法。最后怎么样,是需要看这些家庭后期有没有继续坚持和改进,如果有,就会慢慢越来越好。如果没有,可能变回原样。就是这样的。

育儿专家怎样照顾二宝同时不忽略大宝

首先,不要觉得没有处理好两个宝贝的关系而觉得内疚

由于大宝的这位孩子的年龄、性别、性格及养育方式等原因,很可能在接纳二宝时,不同的孩子本身就具有不一样的心理。比如,相对来说,女孩的心理比较敏感,如果大宝是女孩,在接纳二宝时就容易东想西想,比较粘乎。而男孩在接纳弟弟妹妹时就会淡定许多。当然,二宝的性别对于大宝来说也是一个接纳的心理因素。比如,姐姐接纳妹妹相对淡定些,姐姐接纳弟弟更容易出现心理和行为问题。

我家是两个女儿,相对于大女儿——小儿子来说,关系好处理得多。但是,与大儿子——小女儿的家庭相比,大宝的心理就更加敏感。可见,同样的俩孩子妈,由于两孩子的性别不一样,面对的问题可能也会不一样。

第二,要提前让大宝在心理上接纳二宝

曾听说很多孩子在不愿意妈妈再生弟弟妹妹时而有了弟弟妹妹,结果,大宝对弟弟妹妹“下毒手”的机率就很高。有些孩子曾明确告诉父母:“不喜欢弟弟妹妹,我会打他,把他扔掉!”等等。

为了避免大宝的内心冲突,妈妈最好能够在二宝到来之前就让大宝喜欢上二宝。

比如格格,在3周岁前一直是不要弟弟妹妹的,所以,我和她爸爸一直是按兵不动。3周岁后的格格,突然对弟弟妹妹有了期盼,总是催促我再生一个。

当然,对于妈妈来说,最应该让大宝了解的是即将到来的角色变化,引导大写应该怎样做好将来的哥哥姐姐,以及哥哥姐姐在生活中应该怎样关心和照顾弟弟妹妹。

以下记录于2011年2月17日星期四 格格3岁1个月25天

最近,格格总是有意无意地提起:“妈妈,你再生个妹妹吧,我要当姐姐!”

我故意为难地说:“生孩子又不是你说想生就生的,很痛苦的!”

格格说:“不就像拉屙屙一样吗?”

我顿时无语。婴儿如何出生,格格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我总不能用我那可怕的剖腹产去吓唬孩子吧。

于是,我只好红着脸说:“好吧,妈妈努力给你生个妹妹!”

为了确保格格不是随意说说,我又开始追问:“妹妹出生后,你会爱她吗?”格格说:“我会的。”

“你会给她喂奶吗?”“我会的,不过你要先泡好奶粉。”

“你会把你穿过的衣服给她穿吗?”“我会的。”

“你会把自己的玩具和她分享吗?”“我会的。”

“你会给她讲故事吗?”“我会的。”

。。。。。。

似乎一切都很美好。

我又说:“如果妹妹出生了,因为她是小婴儿,需要妈妈抱,需要妈妈喂奶,需要妈妈把屎把尿,需要妈妈每天晚上陪她睡觉,那你就不能和妈妈一起睡了,你要和爸爸一起睡,或者和外婆一起睡,你愿意吗?”

“我愿意。”格格如是说。

如今,格格确实是这样做的。虽然和爸爸睡觉的格格经常会要求与我同睡,她总是会对我说:“妈妈,你照顾好小宝来陪我睡觉!”可见,小宝出生前对格格的教育还是起了一些作用的。

如果孩子对于弟弟妹妹还不接纳,可以提前让大宝与多子女家庭接触,让大宝了解到家庭中有两个孩子是非常正常的。

第三,让大宝感受到妈妈永远爱她

孕期的一天早上, 我和格格一起吃早饭,虽然没有胃口,我还是一口一口地喂自己吃饭。这时,格格撒娇道:“妈妈,我想要你喂。”

我指了指肚子,说:“妈妈现在要喂肚子里的小宝宝吃饭,你是大宝宝了,自己吃。”

前几次,这个方法都是比较有效的,但是,今天,格格竟然想了想,对我说:“妈妈,你不是有两只手吗?一只手喂小宝宝,一只手喂我吧!”

我惊呆了。如果从格格的角度来说,这个做法无疑是最公平的。

两个孩子,一碗水要端平,不就是一手喂一个吗?

对于格格来说,二宝一住进妈妈的肚子里,就意味着与她分享妈妈,意味着失去,失去在家中唯一的地位,失去爸爸妈妈对她独一无二的关注。而这个变化过程,其实是我们很难理解的。

每一位妈妈都会说,虽然有了小宝,但是,我对大宝的爱没有减少。是的,我们的内心是这样的,但是,我们的行动和语言是不是也让大宝感知到了呢?爱大宝一定要让大宝知道,而不是在内心偷偷地爱。

我曾无数次向格格保证,不管小宝表现如何优秀,妈妈永远爱她。因为,格格是格格,蓉蓉是蓉蓉,两个宝贝都是独一无二的。她和小宝一样,永远是妈妈的宝贝。

虽然这话听起来比较俗气,但是,对于孩子来说,无疑吃了一颗定心丸。因为格格在外面听到别人向她说妈妈不爱她,爱妹妹的时候,她曾理直气壮地回应对方:“不对,妈妈永远爱我的!”是的,格格知道妈妈对她的爱是坚定不移的。这就是我经常向格格说爱她的根本原因。

第四,一定要留出给大宝的专门时间

虽然,小宝的到来让我感到非常忙碌,甚至连睡眠时间也少了许多。但是,我依然觉得,牺牲睡眠时间也不能牺牲单独陪伴大宝的时间。因为单独陪伴对于大宝来说非常重要,这能够让她感受到,她在妈妈的心目当中依然是独一无二,无人替代的。

出了月子,我就立刻去幼儿园接格格放学,当我出现在幼儿园时,格格兴奋的神情马上让我觉得我的付出是值得的;月子后,我马上去幼儿园陪格格练琴,并把她拉下的课慢慢补上;暑假时,我还单独陪格格去游泳,让她感受到作为大宝的优越感。

我发现,我留给格格的单独时间越多,她越不会嫉妒我照顾小宝。因为她已经明白,妈妈有时候要照顾小宝,有时候要照顾她,她无需嫉妒。

第五,要让大宝感受到当大宝的好处

早在怀孕时,我就和格格一起共读了描写同胞关系的绘本故事《彼得的小椅子》《小凯的家不一样了》《隧道》《小象欧利找弟弟》等。这些绘本从儿童的角度,深刻地描绘了孩子的这个心理变化过程。我想,我必须努力为格格营造一种小宝能够给她带来快乐的场景。

格格曾经无限向往双层床,尤其是带滑梯的。我也曾两次带她在华康名家私看过。怀孕后,我答应她:“等小宝生出来,妈妈就去买双层床。因为两个宝宝需要双层床来睡觉,你说呢?”

格格兴奋地说:“好啊,床上要贴好名字,我要睡上面,贴上兰蕙荃,下面给小宝睡,TA还太小了,不能爬那么高。”

“那妈妈睡哪里呢?”我明知故问道。

“妈妈和爸爸睡拖出来的大床。”瞧,多么节约空间,一张床,可以睡一家四口。

几天后,我就与格爸商量把这件事情落实了,因为,我感觉,让格格得到双层床可以让她明白几个道理:第一,因为妈妈怀上了小宝,她就可以得到自己喜欢的双层床,因为双层床是给两个孩子睡的;第二,因为格格需要把小时候睡觉的小床让出来给小宝睡,所以她就可以得到双层床,因为她长大了,需要睡大一些的床了。第三,我希望格格通过得到双层床能够明白,有付出就会有得到。比如,她以后把自己穿过的衣服,用过的玩具都拿出来给小宝,她就能够得到新的。第四,我想让格格明白,自己喜欢的东西并不一定要独占着。正像双层床,如果一个宝宝睡双层床,就没有多少乐趣了,两个孩子一起睡,那才叫真正的快乐。

格格得到双层床后,非常高兴,我也趁机向她灌输妹妹的出生不但不会夺走爸爸妈妈对她的爱,而且她还能够得到妹妹的爱,她还能够充当妹妹的老师。于是,格格对于自己的大宝角色更加喜爱。

小宝出生后,我们也总是让她明白,作为大宝,她有权利做许多事情,而小宝因为是小婴儿,许多事情都不能做。比如,格格弹电子琴时,小宝总是扑过去捣乱,格格经常对小宝说:“小宝,你现在还不能弹电子琴,等你长大了姐姐教你!”而我,则总是附和着说:“是啊,姐姐真能干,会弹琴,小宝长大了可要向姐姐学习哦!” 每每此时,格格总是一脸自豪。

第六,让大宝参与到孕育养育小宝中来

早在我怀孕时,我就努力让格格知道,有她的帮助,妈妈的怀孕才会更加顺利和愉悦,增强格格的成就感。

比如,怀孕时从绘本馆回家,走楼梯的时候,我就会假装走不动,对格格说:“妈妈肚子里有小弟弟小妹妹,实在走不动了,你能够扶我上楼吗?”这时,格格总会把她的小手伸向我;有时候,我靠在床上说:“妈妈今天太累了,腰酸背疼的,有人愿意为我敲个背吗?”这时,格格总会轻轻地帮我敲背,并问:“妈妈,这样舒服一些了没有?”而我总会夸张地说:“有格格这个大宝可真好啊,真是妈妈的好帮手!”

每当我需要给小宝喂东西的时候,我总是说:“小宝,你看姐姐多能干啊,会自己吃饭的,你现在还小,不会吃,妈妈喂一下。你要快快长大,像姐姐一样自己吃饭哦!”格格听了,也会拿东西来喂小宝,并无限乐意。

小宝出生后,我也是经常叫格格来帮忙,比如,叫她帮我看一会小宝,帮我拿东西,每次格格做完我总要感谢她,因此,格格对小宝的感情非常好。正如格外婆所说:“格格总是不断地亲吻小宝,不胆亲小宝的脸,连小宝的脚,脚趾都会亲,两人好得不得了!”

是的,只要格格一回家,立刻寻找小宝在哪里,如果没看到小宝,立刻问我小宝去哪里了;只要格格一起床,立刻跑到小宝的房间去找她玩;而小宝呢,只要一见到姐姐,奶都不吃了,眼睛一直追随着姐姐,姐姐走到哪,她就跟到哪。

第七,给二宝也要设定一些规则

虽然规则一般要在2岁以后才建立,但是,为了让格格明白,妈妈并不是对她一个人有许多规则方面的要求,我总是当着格格的面诉说一些规则给几个月大的小宝听。

比如:“小宝,睡觉的时候可不能大声地哭哦,这样会影响姐姐睡觉的!”——这样,当小宝睡觉时,我要求格格小声说话就容易被格格接受;

小宝无意当中踢到格格时,我会说“小宝,你不能这样踢姐姐哦,姐姐会疼的!”——这样,格格对小宝动作粗鲁的时候,我批评格格她就比较容易接受;

当着格格的面向小宝阐述这些规则,更重要的作用其实是让格格明白,妈妈对大宝和小宝其实是公平的,虽然小宝还小,妈妈对她也是有要求的。

写了这么多关于关注大宝心理的,其实我还想说说有关于二宝心理的。我发现有许多二宝会利用妈妈关心弱小的心理,表现出更加粘人,霸道等行为,因为小宝还小,我还没有真实的案例,但是我已经发现苗头,小宝察言观色的能力特别强,独占心理也很强。比如,我喂奶时,小宝不允许我一边喂奶一边与人聊天,她会哭闹,一定要求我专心喂奶。所以,接下来,如何避免小宝利用我们对她的关爱来争宠,是一个新的课题。

总之,作为俩孩子妈,耐心,耐心再耐心,认真地倾听孩子敏感的内心,努力关注到大宝的内心的情感需求,自始至终给予孩子真真实实的爱,孩子才会在爱的沐浴下,学会去爱二宝,爱父母,爱家庭!

超级育儿师,多子家庭如何平衡关系

现在二胎政策放宽了,将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多子女家庭,多子女家庭就会出现这位妈妈所说的现象,孩子之间既有可能相互成长、督促和模仿,也会相互竞争。我曾经做法律相关的工作时,也遇到过六七个兄弟姊妹为了遗产而对簿公堂。对于这类现象我们需要分析一下,分析这种兄弟姐妹之间关系的基础是什么?他们是手足同胞,但是也包含竞争关系。竞争关系体现在方方面面,比如说对父母的爱,对父母的资源,或者对情感的竞争等。

通常兄妹、姐弟这样的异性之间相处会更融洽,这位妈妈描述的兄妹之间的竞争比较少见,前面没有提到兄妹的年龄差,但我可以看出来两个孩子年龄应该差不多。我觉得,这种竞争公开化,或者说攻击模式,往往与父母的教养有关。有时候父母没有及时的制止,就会让攻击逐渐变成一种行为模式。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多多少少会呈现出一些攻击性,及时的制止以及引导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父母不公平分配资源,也会导致孩子通过攻击来争取自己的权利。有的家长确实尽量做到公平对待,他们会说手心手背都是肉。我会反问他们,手心手背哪个肉多呢?其实爱的本身就存在差异性。

我们有没有一些科学的方法,帮家长调整呢?比如说,我们可能还是对年龄更小的孩子更关心,大一点的孩子在旁边难免会羡慕,家长可以鼓励他变成一个参与者,同时也是照料者。好比一个工作团队中有领导和下属,有组长和员工,小孩子之间也可以模仿这个互动模式,形成良好的互动,同时可以缓解父母的压力。将家庭角色进行合理的分工,能够有效的避免子女之间的不良竞争。在任何组织和群体中,形成一套合理的规则,都有助于建立和谐幸福的大环境。

你知道的知名育儿专家有哪些?

知名育儿专家有兰海。

兰海从德国慕尼黑大学毕业,拿到了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三个硕士学位。2003年,创办上濒教育机构,开启了家庭教育的探索之路。兰海作为德国慕尼黑大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专家,曾担任中央电视台超级育儿师、新浪网、江苏卫视、湖南卫视等多家机构和网站专家顾问。

经历:

15年来,兰海在家庭教育领域的用心付出,2017年,兰海被聘为新浪早幼教研究院特聘专家;2018年,兰海被任命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创新研究所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同年还担任北京新职业技能培训产业联盟副主席等职务。

兰海作为德国慕尼黑大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专家,曾担任中央电视台成长在线、新浪网、《父母》杂志等多家杂志、机构和网站专家顾问,曾接受中央电视台《人物》、《中国教育报》专访,已出版作品有《孩子需要什么》、《嘿,我知道你》。

育儿大师专家介入两组家庭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育儿专家进入家庭节目、育儿大师专家介入两组家庭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相关文章

3-6岁家庭育儿知识(36岁育儿经验)

3-6岁家庭育儿知识(36岁育儿经验)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3-6岁家庭育儿知识,以及36岁育儿经验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1、3到6岁育儿知识是有些什么知识的呢 2、育儿知识3至6岁...

幼儿育儿教育家庭教育(论幼儿家庭教育)

幼儿育儿教育家庭教育(论幼儿家庭教育)

今天给各位分享幼儿育儿教育家庭教育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论幼儿家庭教育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一览: 1、幼儿家长育儿理念与教育方法 2、幼儿家庭...

家庭育儿师完整版熊孩子(家庭育儿师完整版熊孩子在线观看)

家庭育儿师完整版熊孩子(家庭育儿师完整版熊孩子在线观看)

今天给各位分享家庭育儿师完整版熊孩子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家庭育儿师完整版熊孩子在线观看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一览: 1、超级育儿师的节目介绍...

特朗普家庭教育儿女(特朗普家庭教育儿女观后感)

特朗普家庭教育儿女(特朗普家庭教育儿女观后感)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特朗普家庭教育儿女,以及特朗普家庭教育儿女观后感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1、特朗普有几个孩子 2、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子女们为什么都很...

育儿观察员去家庭观察(育儿观察记录)

育儿观察员去家庭观察(育儿观察记录)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育儿观察员去家庭观察,以及育儿观察记录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1、家庭育儿心得:怎样去教育孩子 2、如何评价男性全职育儿观察真人秀...

中国方式育儿家庭研究报告(儿童家庭教育的发展趋势)

中国方式育儿家庭研究报告(儿童家庭教育的发展趋势)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中国方式育儿家庭研究报告,以及儿童家庭教育的发展趋势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1、为什么说中国式妈妈的“累”,纯属“自作自受”?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