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家庭育儿观(美国家庭教育观)

yuer512022-08-13 15:45:09童年成长44

今天给各位分享美国家庭育儿观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美国家庭教育观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美国家庭妇女怎样带孩子

美国妇女大多数在怀孕生孩子时都有相当一段时间在家不工作,美国女人想做母亲,都把孩子和丈夫看得高于一切,而且她们把自己在丈夫孩子心中的形象看得很重,也总在不断重塑自己的形象。

娜洛拉是一位黑人,她和我住在一条街上。她丈夫是美国海军的一个后勤主管,她自己在银行工作,年薪三万多美元。她怀孕六个月就不工作了。孩子出生后,她把孩子送到托儿所,她每周去两次健美俱乐部练腹部肌肉收缩,晚上去图书馆听讲座“如何和自己的孩子交朋友”,平时常常在院子里靠着躺椅读小说。我问她,你也不上班,为什么把孩子送托儿所,她说这是我丈夫的安排,我丈夫说我怀孕九个月身体付出已经很多,如果产后不带孩子能恢复得更快一些。有时白天她常去别的女人家,听音乐,和女友外出吃午饭。美国女人夫妻感情再好,也不放弃享受个人空间的乐趣。结婚有了孩子也绝不会影响美国女人的个人空间。她们明白生命是个体的,只有对个体生命意义的自我重视,才能唤起别人的重视,所以美国女人结婚后常常会一个人出来和婚前好友聚会。

闻迪是医院护士,她们几个好朋友每个季度都聚一次,谁也不带孩子轻手便脚地“疯一把”。她们的丈夫心甘情愿自己和孩子在家待一个晚上。闻迪的丈夫对我说,闻迪和婚前好友“疯一把”回来能持续高兴好几天,再美满的婚姻也不能包办她所有的精神需求,她有权利拥有自己的个人空间。

星期天的上午,莎莉拿着一本小说,染着红指甲,端着咖啡,坐在咖啡厅靠海边的窗口,向着金门大桥远眺,一坐一个上午。她是三个孩子的妈妈,我作为一个中国女人怎么也不理解,一个三个孩子的妈妈,周日把孩子扔在家,自己端着咖啡享受遐想的乐趣。如果我妈妈在世,她一定会说这个女人多不正经,喜欢喝咖啡,自己买一瓶在家冲着喝能喝个够。莎莉说和丈夫孩子在一起有天伦之乐,自己独处有一种回归时的静谧,这是和爱人孩子在一起没有的感觉。生命是多方面的,我们爱生命就应该爱多方面的生活内容。

美国小孩生下来就自己住一个房间;享受和丈夫独处的空间不容外人插入;夫妻参加社交活动几乎没有人带小孩。美国离婚率很高,他们的忍耐性很弱,所以保持住的婚姻大多都很甜美,他们总是像初恋的情人。夫妻不因为有了孩子分散感情,经常两个人单独出去看电影,听音乐,长途旅游,远距离散步。

美国人喜欢做义工,尤其是有身份的人,有的医生每周有一天给穷人看病不收钱。有的退休的人每周一天去医院里护理临终病人。大学生在进入专业之前都申请本专业领域里的工作做义工,以便对这个专业有更进一步的了解。美国家庭主妇都选择和自己爱好利益相关的专业去做义工,做义工虽然没有收入,但能和社会的大循环合上拍。人是群生动物,长久地离开群体人会变得懒散木讷。她们常常义务献工去儿童医院婴儿哺乳室,护理白血病儿童。乳癌中心有一位律师的太太,自己的小孩雇人看两小时,她去儿童虐待中心帮助被虐待儿童洗澡,剪指甲,给那些无家可归的儿童洗衣服、喂饭。

留点家务给丈夫,美国女人高高大大,但她们会在丈夫面前装出小鸟依人的样子。她们每天和丈夫见面就像久别重逢,热烈拥抱,帮丈夫换上休闲装,递上咖啡就会说Ineed

your

help(我需要你的帮助),让美国男人有一种被需要的感觉。烤箱温度不恒温,洗衣机转动声音太大,烘好的衣服没有叠好,她们提醒丈夫,他将被这个家庭所需要,他有做一部分家务的责任,家庭主妇是这个家庭的女主人,不是上床的保姆。

一位居留美国3年,刚刚回来不久的妈妈对美国父母的育儿理念感受颇深。反省中国的父母给孩子合情不合理、教而不严甚至带头打破规矩、制度的做法,她总结了五点。

美国父母这样教子

多加赞美

在美国时,常有小孩子被父母带到我家里玩儿。“你们的地毯和家具真漂亮!”“我喜欢你的热情!”这些出自小孩子嘴里的赞美话常使我感到很惊奇。

如果你不慎在某一场合穿了一件不合时宜的衣服,熟悉的中国同胞往往会当面提醒或批评一番,要么就是背后议论一番。而美国人就不会大惊小怪地评说你,毕竟穿衣戴帽是个人的自由。如果非要说出点什么,那也一定是“多么的与众不同呀”等类似赞美的话。一般情况下,美国人决不当面批评人家。

这就潜移默化地传教给了孩子,不仅仅是对外人的赞赏,孩子还经常将赞美回馈给家中的亲属:“妈妈,你真行!”“外公,我将来要长得像你一样健康!”听着天真幼童的表扬,会不会觉得很受用呢?12家教

平凡小名

我去美国友人家中做客,就亲耳听到她叫自己的3岁小儿子“皮特”。小皮特也只叫我的名字,直呼他外公为“尼克斯”,没有“阿姨”、“外公”这样的后缀。

另外,美国人即使给孩子起小名,也不像中国人那样刻意或者甜腻,那些幼儿的乳名平凡而普通,美国父母可不愿让孩子因为名字而由宠生娇。美国孩子在社交上的自信和随意,明显比中国孩子忸怩认生的神态要大胆开朗。

真正平等

邻居家有个四五岁的小男孩,一次他正在院中开玩具(购买玩具)汽车,父亲从室内推门出来,问他是否使用了安全带?驾驶执照怎么没有带?无照驾驶时警察会怎样等等,小男孩一五一十回答得头头是道。若是按照中国人的思维,那么小的孩子能懂什么,何必为此费口舌。但美国的爸爸妈妈不这样认为,他们会告诉你虽然大人孩子年龄上有差别,可在地位上是平等的。

鼓励参与

有一次小男孩的玩具(购买玩具)车出了问题,父亲不但自己替他修理,还叫来孩子一起动手参与,忙前忙后;孩子一边忙一边问,父亲认真地回答着问题,俨然平等地对待着一位同龄的朋友。玩具(购买玩具)车修好后,父亲轻轻拍了拍小家伙的头,伸着拇指说了句什么,小家伙也友好地挥着手掌。后来我留意到,父亲在做除草、修剪等家务劳动中,总会叫上孩子一起干,演绎着一幅幅其乐融融的亲情图画。

不许犯规

中国父母教育自己子女的原则不可谓不严格,但是在实施中却又常常带头破坏了已经订立的规矩。比如孩子的睡觉问题,美国家庭一般都订有孩子就寝的时间,时间一到,大人就会提醒孩子该去睡觉了。孩子逐渐地自觉养成按时入睡的习惯并向家人道晚安,不管大人还在进行什么活动。

中国父母往往在逢年过节、有客来访及其它某些情况下容忍孩子违背规矩。“今天爷爷奶奶来看你,不用早早睡觉了。来唱个儿歌,让爷爷奶奶高兴高兴!”不但暗示孩子规矩是可以破坏的,而且大人也打破这个规矩。对孩子来说,父母是可以效仿的榜样。美国的家长都十分注重自己以身作则的形象,拿出很多的时间陪孩子游戏,并在生活中耐心引导、教育孩子。

中美家庭文化差异

2007-2-2 作者:曾芝兰 来源: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1月

[摘要] 家庭是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最主要场所,对其日后良好习性的养成和智力开发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美两国在家庭教育上存在显著差异,如在家庭成员的相互关系上,我国家长大多处于统治地位,而美国家长更注重与孩子平等相处;在育儿观上,中国家长大都希望孩子能出人头地,而美国家长更看重提高孩子的生存适应能力;在教育方式上,中国家长喜欢包办替代,而美国家长更愿意让孩子自己动手实践,这些差异导致了两国儿童成人后在生存适应能力上的明显差距。正确认识并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方法,对促进孩子健康成长、提高未来人才的素质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家庭教育;育儿观;传统;素质教育

家庭教育指的是在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的成长发展所产生的教育影响,也是全社会各个教育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中美两国由于在文化传统、观念意识、生活方式以及社会习俗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之处,导致了两国在家庭教育方面也存在着很多差异,正确认识和了解两国之间的这种差异,对于促进我国当代家庭教育的良性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

看过《刮痧》这部影片的观众一定会注意到其中一个场景:一位中国父亲在看到自己儿子丹尼斯与他的外国老板的儿子打架时,让丹尼斯向老板的儿子道歉,遭到拒绝后给了自己儿子一个耳光。这位父亲这样做是出于对他老板的尊敬,隐含的意思就是“因为你的缘故我才惩罚我的儿子”。但这一幕却让他的老板感到特别吃惊,很迷惑为什么一个父亲要通过打自己的儿子来表示对别人的歉意?这就是中美两国在家庭教育上存在着的一个明显差异。[1]传统的中国式教育强调仁爱与服从,而美国家庭则注重公正和自由。中国家长通常喜欢“塑造”孩子,希望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去发展。他们往往用自己的理性来干涉孩子们的自然发展,因此很大程度上剥夺了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利。美国家庭则更重视孩子们的自主权,让孩子学会在社会允许的条件下自己做决定,独立解决自己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其差异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两种不同的家庭成员关系

我国当代家庭教育受传统的家庭观念影响,家长总是意味着权威,作为统治者在家庭中处于核心地位。孩子在父母眼里永远是长不大的,父母对孩子的教导可以持续到孩子长大以后许多年。另外,在中国人的逻辑中有这么一条,即“长者恒为师”,在家庭中,年长者一定可以教育年幼者,这就在家庭内部形成一种人际关系的不平等,儿童也由此学会了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懂得了父母比朋友重要,长者是权威的象征。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下,孩子慢慢习惯了在多重规则下生活。然而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许多家庭走向另一个极端,让孩子在家庭中处于特殊地位并加以重点保护,孩子成了中心人。对孩子采取百依百顺的态度,好吃的让孩子独享,该让孩子做的却由父母包办代替了。他们过分满足孩子的任何需要,生活上过分优待孩子,经济上过多偏重孩子,这就造成家庭关系的另一种不平等。

而在美国家庭,家长更注重自由与平等的相处。从小就尊重孩子,重视给孩子的个人自主权,让孩子学会在社会允许的条件下自己做决定,独立解决自己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他们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平等对待,给孩子应有的尊重和理解。孩子在父母面前可以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所言有独到之处,父母还会给以适当的奖励。孩子有独立的时间和空间去自由的想像或进行创造性活动。

二、两种不同的育儿观

中国式家庭教育往往着眼于孩子将来是否有出息,能否找个好职业,能否在顺境中度过一生。基于这种期盼,很多家长认为,父母对孩子的责任就是让他们生活得更好,父母能给他们多少幸福就给他们多少幸福。若能给孩子创造最优越的生活条件,再苦再累也愿意。为此,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除了生活上进行无微不至的照顾,还特别关心孩子的智商,为了能让孩子成龙成凤,除了学习,什么都不让孩子干。至于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对未来生活的适应能力,以及公民意识等却很少考虑,认为孩子只要成绩好,什么问题都能解决。[2]与此相比,美国家庭的育儿观有很大不同,他们的着眼点在于培养孩子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的能力。基于这种观念,他们十分重视孩子的自身锻炼。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依靠自身的力量。因此从小就注重培养锻炼他们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所谓锻炼是多方面的,诸如劳动锻炼、意志的锻炼等。但最根本的是适应各种艰苦环境和劳动能力的锻炼。通过劳动,让孩子从小养成独立自主的意识和热爱劳动的习惯。在劳动和艰苦的环境中去克服困难、磨炼意志、发展自身的能力特长,增长才智,并养成刻苦、节俭的好品质。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促其成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三、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

由于育儿观上存在着根本差别,使两国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也有很大的不同。中国方面大致体现在以下几点:

1.生活上的包办代替。中国家长尤其是独生子女的家长,在生活上对孩子的衣食住行包办代替,不让孩子沾家务活的边。这种包办横向涉及孩子的方方面面,纵向延伸到孩子长大成人。于是出现了小学生还要家长接送,中学生还要家长洗衣服,大学新生入学还要家长护送。

2.社交上的过度保护。不少家长怕孩子吃亏或学坏,于是限制孩子与外界的接触,一旦孩子与小朋友或同学之间发生争执或不愉快的事情,多数家长采取袒护自己孩子而指责其他孩子的办法。

3.经济上的放任。不少家长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有求必应,连经济拮据的家庭,家长也要勒紧裤带省下钱来满足孩子的需求。不少小学生都拥有手机、数码相机、MP3等高档消费品,这无形中助长了他们奢华浪费的习惯。

4.学习上的过于严厉。与生活、经济、社交上的纵容相比,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却要求很高,甚至达到一种苛刻的程度。古往今来,应试教育一直深深桎梏着中国家长们的思想,导致家长们把孩子的学习成绩与能否考取高等学府视为孩子成材的惟一标准。当孩子出生后就以天才的标准来要求、教育孩子。[3]平时,孩子在做完老师布置的作业后又让孩子再做一套同步练习题,以求巩固。弄得孩子精疲力尽,一旦孩子辜负了他们的期望,那只能通过打骂这一招来解“恨铁不成钢”之怒。

而美国家长从锻炼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角度出发,对孩子的教养采取放手而不放任的方法进行。所谓放手,就是从孩子生下来,父母就设法给他们自我锻炼的机会和条件,让他们在各种环境中得到充分锻炼。父母除了照管孩子的安全,其他生活上的事,如游玩、学习都让孩子自主选择。如让他们从小就有存放个人衣服、玩具和学习用品的地方,自己收拾整理房间,布置属于他们自己的小天地,父母决不替孩子包办,顶多在一旁提醒参谋。[4]所谓不放任,一般反映在三个方面:第一,宁苦而不娇。家长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第二,家富而不奢。美国许多家庭,对孩子的零花钱都有严格的要求和规定。基本原则是:定期发给,数额多少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家庭收入的实际情况而定。第三,严教而不袒。西方人对孩子的缺点错误绝不听之任之,更不袒护,而是设法教孩子自己知错改错。此外,美国家长大都对孩子的学习不施加太多压力。他们的观点是:孩子对感兴趣的知识自然会努力去学,为什么要强制他们去做本不愿做的事情呢?强拗着去做,反而会伤害孩子的感情与个性。人的兴趣、爱好和才能本来就各不相同,孩子适合做什么就做什么,人生道路要让孩子自己去走。成功的家庭教育,应该是家长拿出时间跟孩子以平等的态度进行沟通、交流,对孩子正确的想法和行为给予充分肯定,让孩子在尊重和鼓励中成长。

四、两种不同的教育结果

由于育儿观和教育方法的不同,其教育结果也表现出明显不同。美国孩子从小就表现出很强的独立生活能力,这体现在:(1)具有很强的自立能力。绝大多数18岁以上的孩子,都靠自己挣钱来读书。有的人把钱赚够了才进学校读书,也有人一边打工、一边读书,或读读停停,花十几年时间拿个博士学位。孩子们认为,长这么大还伸手向父母要钱很不光彩,会被人家瞧不起,让人觉得无能。所以必须工作,才能做到经济上独立。(2)具有适应市场经济的头脑。美国不少家庭的孩子,从小就参与当家理财,通过亲身体验使他们深知金钱来之不易,从而养成精打细算、勤俭度日的好习惯。(3)具有适应社会环境的本领。由于从小的艰苦磨炼,美国孩子更能吃苦,具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毅力;遇事镇定沉着,能与周围人们和谐相处,有作为社会成员而独立存在的信心和勇气。这些素质和技能,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与此相反,中国的儿童、青少年乃至大学生,虽然学业成绩上不亚于西方,但普遍表现出独立生活能力差,缺乏自主意识,依赖性强,做事被动胆怯,缺乏对环境的适应和应变能力;不懂得人际交往的技巧,人际关系差;怕苦怕累,只要求别人照顾,却缺乏同情心和帮助别人的能力;在家不懂得尊敬自己的长辈,在外缺乏社会责任感。

综上不难看出,不同的家庭成员关系、育儿观和教育方法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结果,孰优孰劣非常清楚。要提高未来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关键在于提高人才的质量和素质,这就必须从家庭教育做起。因为家庭教育是整个学校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它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无法取代的。我国的家庭教育受几千年封建传统的影响,无论从家长的价值观、育儿观看,还是从家庭教育内容、方式和方法看,儒家思想影响至深。然而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社会结构的变化,家庭教育中某些传统观念、手段及方法已无法适应当代中国的家庭教育。因此我们应该在弘扬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文明的辉煌结晶的同时,也吸取西方国家的民主、开放的家庭教育观。自觉转变家庭教育中的落后观念,扩展家庭教育的领域,丰富家庭教育的内容,改善教育的手段、途径和方法,熔铸古今,汇通中西,我们才能造就出非凡的下一代。

家长们在教育子女的时候,是否要参考外国的育儿观呢?

听过每个国家都有各自不同的育儿观念,那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其他各个国家的育儿模式,看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第一种,美国

美国的教育一般会注重培养孩子的适应能力和独立生存的能力, 以挖掘孩子的所有潜能为教育理念,培养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力,把孩子的最大潜能挖掘出来,提高他们的整体综合素质。美国的学校教育,很注重实践的作用,在校园里会举办很多活动,不管是室内的还是室外的,这些活动一般都是注重集体性的,要求学生要有集体分工、协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并且对身体素质的培养也是十分重视的;在家庭教育中,美国家长则比较关注家庭里的氛围,家庭成员彼此间的平等和谐,也会关注孩子的情绪,日常生活中的体验和表现。他们会经常表扬、鼓励孩子,非常注重孩子自信心的培养,

第二种,日本

日本教育的第一个观念就是注重孩子们之间平等、和谐的相处。让孩子知道并懂得和别人平起平坐的道理,这样也提高了孩子们日后的交际能力。

第二个观念就是培养孩子的自立性,让他们学会自己的事要自己做,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锻炼出一颗坚强有韧性、不畏惧困难的心。这种培养对于孩子日后独自步入社会、面对社会是有很多好处的。

第三个观念就是培养的强壮体魄。一个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在日本,孩子们冬天会穿的很少,他们认为让孩子冻着,会培养孩子身体的强健。

第四个观念,培养孩子责任感。不管是家庭中,还是社会上,都很重视对孩子责任感的培养,如果孩子做错事了,家长一般会让孩子自己反省,自己承担责任,这也是教会孩子要勇于承担责任。

第五个观念是重视孩子的社会礼仪,见到熟人要打招呼,要懂得社会礼仪。

第三种,德国

在德国的教育理念中,兴趣是最重要的。教师们往往尊重孩子的个性,找出孩子们的闪光点,

德国人虽然是严谨的,但是在教育孩子上,却多了些宽容,在生活中,他们会找出很多事情和现象,让孩子们自己观察,发现,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开阔他们的视野。而且也会让孩子们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接受新事物,这不仅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还锻炼他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与创新能力。

第四种,英国

英国的教育比较注重培养语言能力,通过参加活动进行独立思考,实验,讨论,相互聆听并借鉴。在团体活动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

在育儿这件事上, 中西方育儿观念有什么差异?

家庭教育目的的差异

1. 美国家庭教育的目的,是要把孩子培养成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这个期望值不高。

“社会人”不是一种飘渺的理想,而是一个平实、易操作而又宽泛的要求。

所以美国父母能较为轻松地对待子女的教育,把子女个性中积极的成分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让子女实现自我价值,就算达到目的,也并不追求一些功利性的目标如高学历、好职业,但事实上,这样的教育却产生许多“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应,天才产生在不经意中。

另外,在这个目的的指引下,确实能培养子女的自主意识和独立生存的能力。看看各个阶段的美国孩子:他们从小就独立睡,当会行走时,就自己玩耍,很少父母抱着玩;再大些时,就有自己的空间,房间内的摆设、布置和清理全由小孩负责;他们从小就做些力所能及的有偿服务,如做清洁、帮人看小孩、送报纸等,到了高中或大学后就勤工俭学,换取生活费。

2. 中国的家庭教育目的,是把孩子培养成“才”,将来有出息,有个好职业,一生能在顺境中度过。

首先,这个期望值高,而且功利性强,因为“有出息”、“好职业”、“顺境”不是一个一般的目的,较难实现。

出于这个目的,中国父母特别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对孩子的唯一要求就是专心、安静地坐下来读书、学艺,却忽视孩子的天分,限制他们的创造力,结果为了培养所谓的“人才”反而扼杀了天才,产生许多“有心栽花花不开”的效应。而且由于很少考虑孩子的性格、社会适应能力、公民意识等问题,即使学业成绩好,将来也未必能顺利地立足社会,有时候,还会使父母的期望完全落空。

文章图片2

家庭教育内容的差异

1.美国家庭教育内容丰富,注意让孩子在体力、认知、语言、社会性、情感上获得和谐发展,可称之为“素质教育”。

在促进体力的增强上,重视开展幼儿户外活动、体育锻炼,如在庭院里荡秋千,野外远足等;在认知的发展上,重视训练孩子的各种感官,注意开拓孩子的文化、审美视野,孩子的学习兴趣,如父母到图书馆借阅图书或学习时,喜欢带上孩子,让其受周围环境的熏陶,萌发学习的愿望;

在社会性的培养上,教育孩子自我服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要求孩子学会具有与同伴合作、分享、互助的行为;在情感的陶冶上,指导孩子欣赏音乐、美术、舞蹈、文学艺术作品的美,如带孩子到美术馆、博物馆观看各种展品,鼓励孩子参加艺术创作活动,让孩子亲身接触、体验大自然的奥秘,如带孩子到森林公园旅游,海浪中游泳、攀登岩壁等。

文章图片3

文章图片4

文章图片5

简述外国教育史上的儿童观有哪些

国外的教育观中则更多的提倡让孩子学自己感兴趣 的,适合自己的。

1.西方国家的育儿观

西方国家育儿的着眼点是培养孩子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基于这种观念,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和自身锻炼。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量。

独立能力来自从小的锻炼。所谓锻炼是多方面的,诸如劳动锻炼、坚强意志锻炼、忍耐力和吃苦精神的锻炼等等。

2.西方国家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

西方国家的家长从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出发,对孩子的教养采取放手而不放任的方法进行。

所谓放手,即从孩子生下来,父母就没法给他们创造自我锻炼的机会和条件。普遍的做法是根据不同年龄让孩子做自我服务性劳动。如一个美国家庭中有三个孩子,他们在家中都各有各的角色:10岁的男孩周末负责帮父亲割草、浇花、打扫庭院;12岁的女孩能根据不同的食品配方烘烤出各种各样美味的点心;8岁的小女孩会编织五颜六色的茶杯垫等等。

至于西方国家的中小学生兼报童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据英国报纸推销站联合会统计,全英国约有50万送报童(《光明日报》1993年7月3日)。稍大一些的中学生打工也是寻常现象,而且都得到家长的支持。

一位英国人说:“孩子打工挣钱,家长都不反对,甚至还鼓励。一则可节约一些开支,更重要的是可以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立意识。……让孩子知道钱必须用劳动去换取。”

所谓不放任,一般反映在三个方面:

(1)宁苦而不娇。欧美的儿童少年,从小就从事送报、打工等劳动,这本身就是一种吃苦精神的磨炼。寒冷的冬天,当中国的同龄孩子可能还在热被窝里熟睡时,他们早已起来挨家挨户去送报去了。这对娇惯子女的中国家长是难以接受的,甚至可能认为这是“残忍”的。

(2)家富而不奢。西方国家的家庭平均收入比中国多几十倍,但他们对孩子的零用钱绝不作为奖励孩子的手段,目的是教育孩子懂得,他们努力学习完全是为了自己将来成为有用之才。对孩子的零用钱,美国家长更为“苛刻”,据调查发现,美国54%的青少年学生没有零用钱,而且年令越大越不可能拿到零用钱。

更令人惊叹的是美国首富洛克菲勒,其子女的零用钱却少得可怜。他家帐本扉页上印着孩子零用钱的规定:7-8岁每周30美分;11-12岁每周1美元;12 岁以上每周3美元。零用钱每周发放一次,要求子女记清每一笔支出的用途,待下次领钱时交父亲检查。洛克菲勒认为“过多的财富会给自己的子孙带来灾难。”

(3)严教而不袒。西方人对孩子的缺点错误绝不听之任之,更不袒护,而是设法教孩子自己知错改错。法国人拉纳的儿子打破了一位朋友的窗玻璃,拉纳夫妇并未道歉,而是让儿子自己抱一块玻璃去赔偿认错,还要求朋友对孩子不要有丝毫原谅的表示。

3.西方国家家庭教育的结果

由于育儿观、育儿方法着眼于培养孩子独立生存的能力,西方国家的儿童少年从小就表现出:

(1)具有很强的自立能力。他们18岁开始就不依靠父母,即使很富裕的家庭,在读的孩子打工的也不少。如美国一位教授正读大学的女儿每周都在一家餐馆做跑堂工作。

(2)具有适应市场经济的头脑。养成精打细算、勤俭度日的习惯。英国一位在约克郡的兄弟俩(12岁、14岁),在其父职业的影响下,独立成立了“洗车公司 ”。哥俩干活认真,收费低廉。宁可多走路也去价格较低的商场买工具、车蜡、洗涤剂等,以降低成本,赢得顾客。

(3)具有适应社会环境的本事,由于从小的艰苦磨练,西方国家的青少年不怕苦,有克服困难的毅力,遇事镇定沉着,能与周围人们和谐相处,有作为社会成员而独立存在的信心和勇气。相比之下,我们的孩子就有很多不如人家的地方。做父母的,不能不引起重视。

关于美国家庭育儿观和美国家庭教育观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相关文章

育儿智慧经家庭教育(智慧父母育儿课)

育儿智慧经家庭教育(智慧父母育儿课)

今天给各位分享育儿智慧经家庭教育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智慧父母育儿课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一览: 1、最好的家庭教育8条黄金法则是什么?有什么需要注...

科学的家庭育儿心得集锦(读懂孩子科学育儿的心得体会)

科学的家庭育儿心得集锦(读懂孩子科学育儿的心得体会)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科学的家庭育儿心得集锦,以及读懂孩子科学育儿的心得体会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1、家长的育儿心得怎么写 2、育儿心得简短的句子...

珠海家庭育儿注意事项(珠海家庭育儿注意事项包括)

珠海家庭育儿注意事项(珠海家庭育儿注意事项包括)

今天给各位分享珠海家庭育儿注意事项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珠海家庭育儿注意事项包括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一览: 1、在育儿方面的注意事项,你认为有哪些...

家庭育儿小知识每日分享(婴儿小知识每日分享)

家庭育儿小知识每日分享(婴儿小知识每日分享)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家庭育儿小知识每日分享,以及婴儿小知识每日分享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1、妈妈必知的育儿小常识有哪些方面 2、育儿的时候有什么小技...

育儿嫂怎么找家庭矛盾(嫂子跟妈妈关系不好我应该怎么做)

育儿嫂怎么找家庭矛盾(嫂子跟妈妈关系不好我应该怎么做)

今天给各位分享育儿嫂怎么找家庭矛盾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嫂子跟妈妈关系不好我应该怎么做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一览: 1、宝宝跟育儿嫂关系非常好,当妈...

家庭共育育儿经验(家庭共育育儿经验总结)

家庭共育育儿经验(家庭共育育儿经验总结)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家庭共育育儿经验,以及家庭共育育儿经验总结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1、如何做好家园共育工作 2、有哪些育儿的好经验可以分享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