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儿童文学工作室博客(儿童文学作家黄山)

yuer512022-08-10 19:15:09急救措施49

今天给各位分享黄山儿童文学工作室博客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儿童文学作家黄山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谁有关于黄山的文章

黄 山 记

徐迟(一九六二年)

大自然是崇高的,卓越而美的,它煞费心机,创造世界。它创造了人间,还安排了一处胜境。它选取中皖南山区。它是大手笔,用火山喷发的手法,迅速地在周围一百二十公里,面积千平方公里的一个浑圆的区域里,分布了这么多花岗岩的山峰。它巧妙地搭配了其中三十六大峰和三十六小峰。高峰下临深谷;幽潭傍依天柱。这些朱砂的,丹红的,紫褐色的群峰,前拥后簇,高矮参差。三个主峰,高风峻骨,鼎足而立,撑起青天。这样布置后,它打开了它的云库,拔给这区域的,有倏来倏去的云,扑朔迷离的雾,绮丽多采的霞光,雪浪滚滚的云海。云海五座,如五大洋,汹涌澎湃。被雪浪拍击的山峰,或被吞没,或露或巅,沉浮其中。然后,大自然又毫不悭吝地赐予几千种植物。它处处散下天女花和高山杜鹃。它还特意托风神带来名贵的松树种子,播在险要处。黄山松铁骨冰肌;异萝松天下罕见。这样,大自然把紫红的峰,雪浪云的海,虚无缥缈的雾,苍翠的松,拿过来组成了无穷尽的景。云海上下,有三十六源,二十四溪,十六泉,还有八潭,四瀑。一道温泉,能治百病。各种走兽之外,又有各种飞禽。神奇的音乐鸟能唱出八个乐音。希世的灵芝草,有珊瑚似的肉芝。作为最高的奖励,它格外赏赐了只属于幸福的少数人的,极罕见的摄身光。这种光最神奇不过。这有彩色光晕如镜框,中间一明镜可显见人形。三个人并立峰上,各自从峰前摄身光中看见自己的面容身影。这样,大自然布置完毕,显然满意了,因此它在自己的这件艺术品上,最后三下两下,将那些可以让人从人间步入胜境去的通道全部切断,处处悬崖绝壁,无可托足。它不肯随便把胜境给予人类。它封了山。

鸿蒙以后多少年,只有善于攀援的金丝猴来游。以后又多少年,人才来到这里。第一个来者黄帝,一来到,黄山命了名。他和浮丘公、容城子上山采药。传说他在三大主峰之一,海拔1860米的光明顶之傍,炼丹峰上,飞升了。又几千年,无人攀登这不可攀登的黄山。直到盛唐,天元天宝年间,才有个诗人来到。即使在猿猴愁攀登的地方,这位诗人也不愁。在他足下,险阻山道挡不住他。他是李白。他逸兴横飞,登上海拔1860米的莲花峰,黄山最高峰的绝顶。有诗为证:“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伊昔升绝顶,下窥天目松。”李白在想象中看见,浮丘公引来了王子乔,“吹笙舞松风”。他还想“乘桥蹑彩虹”,又想“遗形入无穷”,可见他游兴之浓。又数百年,宁代有一位吴龙翰,“上丹崖万仞之巅,夜宿莲花峰顶。霜月洗空,一碧万里。”看来那时候只能这样,白天登山,当天回不去,得在山顶露宿,也是一种享乐。可是这以后,元明清数百年内,大多数旅行家都没有能登上莲花峰顶。汪以“从者七人,二僧与俱”,组成一支浩浩荡荡的登山队,“一仆前持斤,剪伐丛莽,一仆鸣金继之,二三人肩糗执剑戟以随。”他们只到了半山寺,狼狈不堪,临峰翘望,败兴而归。只有少数人到达了光明顶。登莲花峰顶的更少了。而三大主峰之中的天都峰,海拔只有1810米,却最险峻,从来没有人上去过。那时有一批诗人,结盟于天都峰下,称天都社,诗倒写了不少,可登了上去的,没有一个。登天都,有记载的,仅后来的普门法师、云水僧、李匡台、方夜和徐霞客。

白露之晨,我们从温泉宾馆出发,经人字瀑,看到了从前的人登山之途,五百级罗汉级。这是在两大瀑布奔泻而下的光滑的峭壁上琢凿出来的石级,没有扶手,仅可托足,果然惊险。但我们现在并不需要从这儿登山。另外有比较平缓的,相当宽阔的石级从瀑布旁侧的山林间,一路往上铺砌。我们甚至还经过了一段公路,只是它还没有修成。一路总有石级。装在险峻地方的铁栏杆很结实;红漆了,更美观。林业学院在名贵树木上悬挂小牌子,写着树名和它们的拉丁学名,像公园里那样的。过了立马亭,龙蟠坡,到半山寺,便见天都峰挺立在前,雄峻难以攀登。这时山路渐渐的陡峭,我们快到达那人间与胜境的最后边界线了。

然而,现在这边界线的道路全是石级铺砌的了,相当宽阔,直到天都峰趾。仰头看吧!天都峰,果然像过去的旅行家所描写的“卓越云际”。他们来到这里时,莫不“心甚欲往”。可是“客怨,仆泣”,他们都被劝阻了。“不可上,乃止”,他们没上云。方夜在他的《小游记》中写到:“天都峰莫能上。自普门师蹑其顶,继之者惟云水僧一十八人集月夜登之,归而几堕崖者四。又次为李匡台,登而其仆亦堕险几毙。自后遂无至者。近踵其险而至者,惟余耳。” 那时上天都确实险。但现今我们面前,已有了上天的云梯。一条鸟道,像绳梯从上空落下来。它似乎是无穷尽石级,等我们去攀登。它陡则陡矣,累亦累人,却并不可怕。石级是不为不宽阔的,两旁还有石栏,中间挂铁索,保护你。我们直上,直上,直上,不久后我们便到了最险处的鲫鱼背。那是一条石梁,两旁削壁千仞。石梁狭仄,中间断却。方夜到此,“稍栗”。我们却无可战栗,因为鲫鱼背上也有石栏和铁索在卫护着我们。这也化险为夷了。如是,古人不可能去的,以为最险的地方,鲫鱼背,阎王坡,小心壁等等,今天已不再艰险的,不再是不可能去的地方了。我们一行人全都到了天都峰顶。千里江山,俱收眼底;黄山奇景,尽踏足下。我们这江山,这时代,正是这样,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虽然这里历代有人开山筑道,却只这代人开成了山,筑成了道。感谢黄山那些黄山石工,峭壁见他们就退让了,险处见他们就回避了。他们征服了黄山。断崖之间架上桥梁,正可以观泉赏瀑。险绝处的红漆栏杆,本身便是可羡的风景。胜境已成为公园,绝处已经逢生。看呵,天都峰,莲花峰,玉屏峰,莲蕊峰,光明顶,狮子林,这许多许多佳丽处,都在公园中。看呵,这是何等的公园!

只见云气氤氲来,飞升于文殊院,,清凉台,飘拂过东海门,西海门,弥漫了北海宾馆,白鹅岭。如此之漂泊无定;若许之变化多端。毫秒之间,景物不同;同一地点,瞬息万变。一忽儿阳光普照,一忽儿雨脚奔驰。却永有云雾,飘去浮来;整个的公园,藏在其中。几支松,几个观松人,溶出溶入;一幅幅,有似古山水,笔意简洁。而大风呼啸,摇撼松树,如龙如凤,显出它们矫健多姿。它们的根盘入岩缝,和花岗石一般颜色,一般坚贞。它们有风修剪的波浪形的华盖;它们因风展开了似飞翔之翼翅。从峰顶俯视,它们如苔藓,一个个的走将出来,薄纱轻绸,露出的身段翩然起舞。而这舞松之风,更把云雾吹的千姿万态,令人眼花缭乱。这云雾或散或聚;群峰则忽隐忽现。刚才还是倾盆雨,迷天雾,而千分之一秒还不到,它们全部停住、散去了。庄严的天都峰上,收起了哈达;俏丽的莲蕊峰顶,揭下了蝉翼似的面纱。阳光一照,丹崖贴金。这时云海滚滚,如海宁潮来,直拍文殊院宾馆前面的崖岸。朱砂峰被吞没,桃红峰到了波底,耕云峰成了一座小岛,鳌鱼峰游泳在雪浪花间。波涛平静了,月色耀眼。这时,文殊院正南前方,天蝎星座的全身,如飞龙一条,伏在面前,一动不动。等人骑乘,可起飞。而当我在静静的群峰间,暗蓝的宾馆里,突然睡醒,轻轻起来,看到峰峦还只有明暗阴阳之分时,黎明的霞光却渐渐显出了紫蓝青绿诸色。初升的太阳透露出第一道光芒。从未见过鲜红如此之红,从未见过鲜红如此之鲜。一刹那火球腾空,凝眸处彩霞掩映,光影有了千变万化,空间射下百道光柱。万松林无比绚丽,云谷寺豪光四射。忽见琉璃宝灯一盏,高悬始信峰顶。奇光异彩,散花坞如大放焰火。焰火正飞舞。那喑呜变色,叱咤的风云又汇聚起来。笙管齐鸣,山乎谷应。风急了。西海门前,雪浪滔滔。而排云亭前,如比一座繁忙的海港,码头上装卸着一包包柔软的货物,我多么想从这儿扬帆出海去。可是暗礁多,浪这样险恶,准可以撞碎我的帆桅,打翻我的船。我穿过密林小径,奔上左数峰。上有平台,可以观海。但见浩瀚一片,辽无边际,海上蓬莱,尤为诡奇。我又穿过更密的林子,翻过更奇的山峰,蛇行过更险的悬崖,踏进更深的波浪。一苇可航,我到了海心的飞来峰上。游兴更浓了,我又踏上云层,到那黄山图上没有标志,在任何一篇游记中无人提及,根本没有石级,没有小径,没有航行,没有方向的云中。仅在岩缝间,松根中雪浪折皱里,载沉载浮,我到海外去了。浓云四及,八方茫茫。忽见一位药农,告诉我,这里叫海外五峰。我给我看黄山的最高荣誉,一枝灵芝草,头尾花茎俱全,色泽鲜红像珊瑚。他给我指点了道路,自己缘着绳子下到数十丈深谷中去了。他在飞腾,在荡秋千。黄山是属于他的,属于这样的药农的。我又不知穿过了几层云,盘过几重岭,发现我在炼丹峰上,光明顶前。大雨将至,我刚好躲进气象站里。黄山也属于他们,这几个年轻的科学工作者。他们邀我进他们的研究室。倾盆大雨倒下来了。这时,气象工作者祝贺我,因为将看到最好的景色了。那时我喘息甫定,他们却催促我到观察台去。果然,雨过天又青。天都突兀而立,如古代将军。绯红的莲花峰迎着阳光,舒展了一瓣瓣的含水的花瓣。轻盈的云海隙处,看得见山下晶的水珠。休宁的白岳山,青阳的九华山,临安的天目山,九江的匡庐山。远处如白练一条浮着的,正是长江。这时彩虹一道,挂上了天空。七彩鲜艳,银海衬底。妙级!妙级了!彩虹并不远,它近在目前,就在观察台边。不过十步之外,虹脚升起,跨天都,直上青空,至极远处。仿佛从长虹之脚,拾级而登,临虹款步,俯览江山。而云海之间,忽生宝光。松影之阴,琉璃一片,闪闪在垂虹下,离我只二十步,探手可得。它光彩异常。它中间晶莹。它的比彩虹尤其富丽的镜圈内有面镜子。摄身光!摄身光!这是何等的公园!这是何等的人间!

****************************************************************

黄山三天

叶圣陶(一九五五年)

我游黄山只有三天,真用得上“窥豹一斑”那个成语。可是我还要写篇简略的游记,目的在劝人家去游。有心研究植物的可以去。我虽然说不清楚,可是知道植物种类一定很多。山将近两千公尺,从下层到最高处该可以把植物分成几个主要的族类来研究。研究地质矿石的也可以去。谁要是喜欢爬山翻岭,锻炼体力和意志,那么黄山真是个理想的地方。那么多的山峰尽够你爬的,有几处相当险,需要你付出十二分的小心,满身的大汗。可是你也随时得到报酬,站在一个新的地点,先前见过的那些山峰又有新的姿态了。就说不为以上说的那些目的,光到那里去看看大自然,山啊,云啊,树木啊,流泉啊,也可以开开眼界,宽宽胸襟,未尝没有好处。

从杭州依杭徽公路到黄山大约三百公里。公共汽车可以到黄山南边脚下的汤口,小包车可以再上去一点儿,到温泉。温泉那里有旅馆。山上靠北边的狮子林那里也有旅馆。山上中部偏南的文殊院原来可以留宿,一九五二年烧毁了,现在就文殊院原址建筑旅馆,年内可以完工。住狮于林便于游黄山的北部和西部,住文殊院便于游中部,主要是天都峰和莲花峰。

上山下山的路上全部铺石级,宽的五六尺,窄的不到三尺。路在裸露的大石上通过,就凿石成级。大石面要是斜度大,凿成的石级就非常陡,旁边或者装一道石栏或者拦一条铁索。山泉时时渗出,石上潮湿,路旁边又往往是直下绝壁,这样的防备是必要的。

现在约略说一说我们所到的几处地方。写游记最难叫读者弄清楚位置和方向,前啊,后啊,左啊,右啊,说上一大堆,读者还是捉摸不定。我想把它说清楚,恐怕未必真能办到。我们所到的地点,温泉最南,狮于林最北,这两处几乎正直。我们走的东路,先到温泉东边的苦竹溪,在那里上山。一路取西北方向,好比是直角三角形的一条弦,经过九龙瀑、云谷寺,最后到狮子林住宿,那里的高度大约一千七百公尺。这段路据说是三十多里。第二天下了一天的雨,旅馆楼窗外一片白茫茫,什么都看不见。台阶前几棵松树,有时只显出朦胧的影子,有时也完全看不见。偶尔开门,雾气就卷进屋来。当然没法游览了,只好守在小楼上听雨。第三天放晴,我们登了狮子林背面的清凉台,又登了狮子林偏东南的始信峰,然后大体上向南走,到了光明顶。在这两三个钟点内,我们饱看了“云海”。有些游客在山上守了好几天,要看“云海”,终于没看成,怏怏而下。我们不存一定要看到的想头,却碰巧看到了,在光明顶南望天都峰和莲花峰,天都在东,莲花在西,两峰之间就是文殊院。从前有人说天都最高,有人说莲花最高,据说最近实测,光明顶最高。那里正在建筑房屋,准备测候气象的人员在那里经常工作。我们绕过莲花峰的西半边到文殊院,又绕过天都峰的西南脚,一路而下,回到温泉。说绕过,可见这段路的方向时时改变,可是大体上还是向南。从狮子林曲折向南,回到温泉,据说也是三十多里。我们所到的只是黄山东半边靠南的部分,整个黄山究竟有多大,我没有参考什么图籍,说不上。

以下就前一节提到的分别记一点儿。

九龙瀑曲折而下,共九截,第二截最长。形式很有致,可惜瘦些。山泉大的时候,应该更可观。附带说一说人字瀑。人字瀑在温泉旅馆那儿。高处山泉流到大石壁顶部,分为左右两道,沿着石壁的边缘泻下,约略象个人字。也嫌瘦,瘦了就减少了瀑布的意味。

云谷寺没有寺了,只留寺基,台阶前有一棵异萝松,说是树上长着两种不同形状的叶予。我们仔细察看,只见一枝上长着长圆形的小叶子,跟绝大部分的叶子不同。就绝大部分的叶子形状和翠绿色看来,那该是柏树,不知道为什么叫它松。年纪总有几百岁了。

清凉台和始信峰的顶部都是稍微向外突出的悬崖,下边是树木茂密的深壑。站脚处很窄,只能容七八个人,要不是有石栏杆,站在那儿不免要心慌。如果风力猛,恐怕也不容易站稳。文殊院前边的文殊台比较宽阔些,可是靠南突出的东西两块大石,顶部凿平,留在边缘作自然的栏杆,那地位更窄了,只能容两三个人。光明顶虽是黄山最高处,却比较平坦开阔,到那里就象在平地上走一样。

我们就在前边说的几处地方看“云海”。望出去全是云,大体上可以说铺平,可是分别开来看,这边荡漾着又细又缓的波纹,那边却涌起汹涌澎湃的浪头,千姿百态,尽够你作种种想象。所有的山全没在云底下,只有几座高峰露顶,作暗绿色,暗到几乎黑,那自然可以想象作海上的小岛。

在光明顶看天都峰和莲花峰,因为是平视,看得最清楚。就岩石的纹理看,用中国画的术语就是就岩石的皱法看,这两个峰显然不同。天都峰几乎全部是垂直线条,所有线条排得相当密,引起我们一种高耸挺拔的感觉。莲花峰的岩石大略成莲花瓣的形状,一瓣瓣堆迭得相当整齐,就整个峰看,我们想象到一朵初开的莲花。莲花峰这个名称不知道是谁给取的,居然形容得那么切当。

前边说我们绕过莲花峰的西半边到文殊院,这条路很不容易走。道上要经过鳌鱼背。鳌鱼背是巨大的岩石,中部高起,坡度相当大。凿在岩石上的石级又陡又窄,右手边望下去是绝壁。下了鳌鱼背穿过鳌鱼洞,那是个天然的洞,从前人修山路就从洞里通过去。出了洞还得爬百步云梯,又是很陡很险的石级。这才到达文殊院。

从文殊院绕过天都峰的西南脚,这条路也不容易走。极窄的路介在石壁之间,石壁渗水,石级潮湿,立脚不稳就会滑倒。有几处石壁倾斜,跟对面的石壁构成个不完整的山洞,几乎碰着我们的头顶,我们就非弓着身子走不可。

走完了这段路,我们抬头望爬上天都峰的路,陡极了,大部分有铁链条作栏杆。我们本来不准备上去,望望也够了。据说将要到峰顶的时候有一段路叫鲫鱼背,那是很窄的一段山脊,只容一个人过,两边都没依傍,地势又那么高,心脏不强健的人是决不敢过的。一阵雾气浮过,顶峰完全显露,我们望见了鲫鱼背,那里也有铁链条。我想,既然有铁链条,大概我也能过去。

我们也没上莲花峰。听说登莲花峰顶要穿过几个洞,象穿过藕孔似的。山峰既然比做莲花,山洞自然联想到藕孔了。

现在说一说温泉。我到过的温泉不多,只有福州、重庆、临潼几处。那几处都有硫磺味。黄山的温泉却没有。就温度说,比那几处都高些,可也并不热得叫人不敢下去。池子是小石粒铺底,起沙滤作用,因而水经常澄清。坐在池子里的石头上,全身浸在水里,只露出个脑袋,伸伸胳膊,擦擦胸脯,湿热的感觉遍布全身,舒畅极了。这个温泉的温度据说自然能调节,天热的时候凉些,天凉的时候热些,我想这或许是由于人的感觉,泉水的温度跟大气的温度相比,就见得凉些热些了。这个猜想对不对,不敢断定。

我们在狮子林宿两宵,都盖两条被。听雨那一天留心看寒暑表,清早是华氏六十度,后来升到六十二度。那一天是八日二十日。三十一日回到杭州,西湖边是八十六度。黄山上半部每年三月底四月初还可能下雪,十一月间就让冰雪封了。最适宜上去游览的当然是夏季。

*************************************************************

上 天 都

丰子恺(一九六一年五月)

从黄山宾馆到文殊院的途中,有一块独一无二的小平地,约有二三十步见方。据说不久这里要造一个亭子,供游人息足,现在有许多石条乱放着了。我爬到了这块平地上,如获至宝,立刻在石条上坐下,觉得比坐沙发椅子更舒服。因为我已经翻了两个山峰,紫云峰和立马峰,尽是陡坡石级、羊肠坂道,两腿已经不胜酸软了。

坐在石条上点着一根纸烟,向四周望望,看见一面有一个高峰,它的峭壁上有一条纹路,远望好像一条虚线。仔细辨认,才知道是很长的一排石级,由此可以登峰的。我不觉惊讶地叫出:“这个峰也爬得上的?”陪我上山的向导说:“这个叫做天都峰,是黄山中最陡的一个峰;轿子不能上去,只有步行才爬得上。老人家不能上去。”

昨夜在黄山宾馆,交际科的同志劝我雇一乘轿子上山。她说虽然这几天服务队里的人都忙着采茶,但也可以抽调出四个人来抬你上山。这些山路,老年人步行是吃不消的。我考虑了一下,决定谢绝坐轿。一则不好意思妨碍他们的采茶工作,二则设想四个人抬我一个人上山,我心情的不安一定比步行的疲劳苦痛得多。因此毅然地谢绝了,决定只请一个向导老宋和一个服务员小程陪伴上山。今天一路上来,老宋指示我好几个险峻的地方,都是不能坐轿,必须步行的。此时我觉得,昨夜的谢绝坐轿是得策的。我从过去的经验中发现一个真理:爬山的唯一的好办法,是象龟兔赛跑里的乌龟一样,不断地、慢慢地走。现在向导说:“老人家不能上去”。我漫应了一声,但是心中怀疑。我想:慢慢地走,老人家或许也能上去。然而天色已经向晚,我们须得爬上这天都峰对面的玉屏峰,到文殊院投宿。现在谈不到上天都了。

在文殊院三天阻雨,却得到了两个喜讯: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女单打,中国都获得了冠军;苏联的加加林乘飞船绕地球一匝,安然回到本国。我觉得脸上光彩,心中高兴,两腿的酸软忽然消灭了。第四天放晴,女儿一吟发兴上天都,我决定同去。她说:“爸爸和妈妈在这里休息吧,怕吃不消呢。”我说:“妈妈是放大脚,固然吃不消,我又不是放大脚,慢慢地走!”老宋笑着说:“也好,反正走不动可以在半路上坐等的。”接着又说:“去年你们画院里的画师来游玩,两位老先生都没有上天都。你老人家兴致真好!”大概他预料我走不到顶的。

从文殊院走下五六百个石级,到了前几天坐在石条上休息的那块小平地上,望望天都峰那条虚线似的石级,不免有些心慌。然而我有一个法宝,就是不断地、慢慢地走。这法宝可以克服一切困难。我坐在平地的石条上慢慢地抽了两根纸烟,精神又振作了,就开始上天都。

这石级的斜度,据导游书上说,是60度至80度。事实证明这数字没有夸张。全靠石级的一旁立着石柱,石柱上装着铁链,扶着铁链才敢爬上去。我规定一个制度:每跨上十步,站立一下。后来加以调整:每跨上五步,站立一下。后来第三次调整:每跨上五步,站立一下;再跨上五步,在石级上坐一下。有的地方铁链断了,或者铁链距离太远,或者斜度达到80度,那时我就四条“腿”走路。这样地爬了大约一千级,才爬到了一个勉强可称平地的地方。我以为到顶了,岂知山上复有山,而且路头比过去的石级更曲折,更险峻。有几个地方,须得小程在前面拉,老宋在后面推,我的身子才飞腾上去。

老宋说:“过了鲫鱼背,离开山顶不远了。”不久,眼前果然出现了巨大的“鲫鱼”。它的背脊约有十几丈长,却只有两三尺阔,两旁立着石柱,柱上装着铁链。我两手扶着铁链,眼睛看着前面,能够堂皇地跨步,但倘眼睛向下一望,两条腿就不期地发起抖来,畏缩不前了。因为望下去一片石壁,简直是“下临无地”。如果掉下去,一定粉身碎骨。走完了鲫鱼背,我连忙在一块石头上坐下,透一口大气。我抽着纸烟,想象当初工人们立石柱、装铁链时的光景,深切地感到劳动人民的伟大,惭愧我的卑怯:扶着现成的铁链还要两腿发抖!

再走几个险坡,便到达了天都峰的最高处。这里也有石柱和铁链,也是下临无地的。但我总算曾经沧海了,并不觉得顶上可怕,却对于鲫鱼背特别感兴趣。回去的时候,我站在鱼背顶点,叫一吟拍一张照。岂知这照片并无可观。因为一则拍照不能摄取全景,表现不出高和险;二则拍照不能删除芜杂、强调要点,所以不能动人。在这点上绘画就可以逞强了:把不必要的琐屑删去,让主要特点显出,甚至加以夸张或改造,表现出对象的神气,即所谓“传神写照”,只有绘画枣尤其是中国画枣最擅长。

上山吃力,下山危险枣这是我登山的经验谈。下天都峰的时候,我全靠倒退,再加向导和服务员的帮助,才兔除了危险。回到文殊院,看见扶梯害怕了。勉强上楼,倒在床里。两腿酸痛难当,然而回想滋味极佳。我想:我的法宝“象乌龟一样不断地、慢慢地走”,不但适用于老人登山,又可普遍地适用于老弱者的一切行为,凡事只要坚忍不懈地进行,即使慢些,也终于能获得成功。今天我的上天都已经获得成功了。欢欣之余,躺在床上吟成了一小诗:

结伴游黄山,良辰值暮春。

美景层层出,眼界日日新。

奇峰高万丈,飞瀑泻千寻。

云海脚下流,苍松石上生。

入山虽甚深,世事依然闻。

息足听广播,都城传好音。

国际乒乓赛,中国得冠军。

飞船绕地球,勇哉加加林!

客中逢双喜,游兴忽然增。

掀髯上天都,不让少年人。

《明清人游黄山记钞》

序 李一氓(一九八二年初冬)

中国的山,最早著名的当然是四岳。《尔雅·释山》郝懿行义疏:“唐虞唯言四岳,《周礼·大宗伯》及《司乐》才有五岳之名。”这就从四岳变成了五岳,即所谓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后来加上中岳嵩山。大概的解释是这五岳乃皇帝巡行之所至;我的另一个想法无非是拿这些山来标明中国的四至——概念上的四至。后来就形成国家祭山(等于社稷坛)的典礼,即或皇帝去不了,也要派遣大臣去致祭,这其中最威武的当然要数泰山,秦皇汉武都去过,直到清朝康熙、乾隆还去过。就风景而论,把这些山夸大到“五岳归来不看山”,就把真有更好风景的中国山都抹杀了。

到了晋朝南渡之后,庐山忽然出了名。大和尚慧远,文学家谢康乐、陶渊明都来了。唐朝则李白、白居易,宋朝则苏轼、朱熹,明朝则王阳明、王元美,一致推波助澜,庐山便成为天下名山,把五岳亦压下去了。庐山以地近鄱阳湖,由水路即达山麓,所以能得风气之先,而所谓风景,则又大都在山的周围,以前山上连枯岭都很少人上去。苏轼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近人有个新解释,因为庐山风景都在山外,你跑到山里去,自然不识庐山真面目了。大概是这样的。特别是那些交通比较方便的山,或近大路,或通水流,加上寺庙经济的发展,把大雄宝殿修得美仑美奂,山蹬亦条石整齐,便于登降,除点缀风景之外,还附带修建客房,所以游客加上香客,就多起来了,名声亦大了。

不幸的是,有最好的自然风景的山,黄山,却没有上面那些条件,一直到明朝末年才为人所注意。寺庙如祥符寺,说建于唐开元间,未必可信,今已改建海门精舍;慈光寺明建,今另建,掷钵禅院明建,今另建;文殊院今废,改建玉屏楼。其它皆小庵小庙,不足齿数。山崖上从无宋元题名石刻,仅在“醉石”上崖侧有一明嘉靖间罗小华(制墨名家)的题记。黄山僻处在安徽歙县、黟县、太平、旌德之中,仅距太平为近,交通至为阻塞。当时这座山还是一处自然林,山的高度适中,范围广阔,山峰多,风云变幻大,所以能吸引真正的旅游者,而大都是近山的徽州人。当年,旅游又是极为困难的,道路不好走,有时要披荆斩棘;山上冷,有时无止宿处,要自带卧具;甚至找到庙子,也无东西可吃,除水和柴外,还要自带米、盐、菜等。这就弄得游山者望而生畏了。我还有一个比较神密的猜测,就是那时黄山偏僻,山深林茂,明清之交那些江南反清分子都把黄山作为联络点。譬如有记载说清顺治朝还在慈光寺举行过追悼崇祯的道场;而熊鱼山死在苏州,却非要求埋葬在黄山不可;烈士江天一在始信峰上要题什么“寒江子独坐”之类的话。这也不过随便说说,无待深考。

当然,现在一切情况都改观了,但还不能说怎么很方便。当年清帝康熙、乾隆多次下江南,游遍了江浙名胜,就是没有上黄山。在九龙瀑那边有一个“黄山胜境”的石牌坊,原来就想从那里起修皇帝上山的辇道,但看来看去,还是工程太大,皇帝也去不成,享不了这个福,至今只留下一个石牌坊就算了。除由太平焦村,由徽州汤口上山外,其实这是比较平坦的一条路,但还是山路。

至于黄山风景,现在没有在这里叙述的必要,既有了电影,更有不少彩色风景照片,大可以作参考。如舍得

coser 黄山和young 是一个人吗?

不是一个人。

COSER名:黄山   性别:男   血型:O型   生日:1985年2月21日   星座:双鱼   喜好:收集玩具、画画、Cosplay、TV Game、一个人坐环城车……   国内资深coser,他的cos作品华丽鬼魅且极具创意。身为漫画家阮筠庭的弟子,他在黄山参与设计的BJD中国古典文学上面的造诣也是令人赞叹不已。2006年和日本的椎名朔哉以及韩国的千夏一起担当杭州国际动漫节的COSPLAY大赛评委。   首本个人COS集《浮岚》已于2008年发售。这也是全球第一本个人的COS作品集。在本书里,黄山首次与漫画家阮筠庭合作,推出2007年度大作《画夜》COSPLAY,也选用新的制图方法,作品还原度高达80%。黄山这本个人COS集打破了COSPLAY作为小众玩家自娱自乐的规则,希望COSPLAY能摆脱日本原来的动漫娱乐模式,加入中国动漫创作活动和产业链。第二本个人写真集《溯时》已于2010年初发售   个人信息学历:本 科   职 业:原BJD装效主管。现RING DOLL设计总监/人型师/ COMIC妆效师   专长技能:设计,原画   (下属黄山163博客个人自评)   相 貌:丑吖   体 型:残缺美   日常打扮:民族   是否吸烟:反感吸烟   是否饮酒:酒量很好   性格特点:外向, 内向, 谨慎, 胆大, 浪漫, 幽默风趣, 精明能干, 富有正义, 热心助人, 成熟稳重   兴趣爱好:时尚, 音乐, 美食, 艺术, 游戏, 政治, 上网, 美容, 读书杂志, 休闲娱乐, 流行服饰   喜欢的颜色:红色, 青色, 黑色, 银色, 金色   喜欢的季节:秋天   喜欢的运动:登山   喜欢的菜式:川菜   喜欢的饮料:果酒, 果汁, 咖啡, 固体饮料   喜欢的音乐:爵士/蓝调, Hip Hop, 古典音乐, 乡村/民谣, 民族音乐   喜欢的电影:音乐片, 历史剧, 动画片, 地下电影   喜欢的书籍:很多= =   喜欢的名人:曹操,司马懿,今川义元   人生格言:不知道 = =||||

YOUNG的完全档案

英文名:YOUNG

破蛋日:1986.3.7

出生地:地球

家庭成员:妈妈,爸爸,狗

身高:174CM…|||

体重:参考大象- -+

星座:鱼

血型:X

性格:无聊,没情趣

口头禅:那又怎样…..

平时特别癖好:特别!??...................小声说:其实我喜欢钓鱼…………….被欧XDD

特长:没

兴趣:CG

优点:没有优点

缺点:都是缺点

收藏品:戒指

睡觉习惯:抱成一团

减轻压力的方法:睡觉

最欣赏的人:没

喜欢的女生类型:温柔可爱的.

喜欢的男生类型:直爽

讨厌的女生类型:做作

讨厌的男生类型:同上= =|||

喜欢的歌手:Jared leto

喜欢的歌:30 seconds to mars的都喜欢

喜欢的书籍类型:画集,摄影集

喜欢的漫画:矢泽魔王的

喜欢的电影:Johnny Depp的都喜欢XD

喜欢D食物:肉类料理

讨厌D食物:萝卜…

喜欢D颜色:蓝色,黑色

随身物品:手机,银包,烟…

贴身包包的内容:同上…….

喜欢D穿着打扮:punk…gothic…

擅长的体育运动:游泳

高考分数(咳咳):秘密- -+

平时喜欢D科目:素描XDD

平时讨厌D科目:数学

开始COS的时间:2002年

COS的原因:貌似是朋友传染来的XD

最满意的一次COS:还没出现…

遭遇的大事:啊咧…..

初恋D年龄:望天………..

频繁的活动时间:半夜

频繁的活动地点:床上~(请不要想歪XDDD)

座右铭:时间会证明一切

朋友评价:那个叫别人去填哈XDDD~~~~~

网友评价(除暸Y饭):这个也不是我填的XD

最想对Y饭说的:以后叫我Y君就可以了……. ~

为何三山五岳之一的黄山,武侠小说中只有它没有门派?

最著名的武林门派,当属少林寺和武当派。这两个武林门派,分别设在河南郑州嵩山和湖北武当山。号称“天下第一帮”的丐帮,位于洞庭君山。在《射雕英雄传》里,郭靖和黄蓉在君山打败了狡猾的杨康,为黄蓉夺得了丐帮帮主的位置。

看到这里,有没有怀念83年版《射雕英雄传》里的靖哥哥和蓉儿呢?在《笑傲江湖》中,有一个非常有名的五岳剑派。它们分别是泰山派、衡山派、华山派、嵩山派、恒山派。五岳剑派为了对抗魔教,在百年前就结为同盟,互相救援。“五岳剑派,同气连枝”的口号传遍江湖,风头一度盖过武当,直追少林。

此外,青城山、终南山、昆仑山、大雪山、崆峒山、祁连山、峨眉山、五台山、伏牛山、天山等名山大岳,都有或大或小的武林门派入驻。

金庸之所以让武林门派入驻名山大岳,一方面显示江湖与朝廷互不相干,井水不犯河水;另一方面在远离城市的地方修炼武功,避免尘世的喧嚣,抛开脑子里的杂念,有助于将武功练得更加厉害。

另外,将武林门派入驻名山大岳,有助于在江湖上打响名头。

“在下来自嵩山少林寺!”这话一听,就让人如雷贯耳,肃然起敬,赶紧回答:“久仰久仰!”

在下来自河南省郑州登封县!”这话一听,就让人面面相觑,如坠云雾,“久仰”两个字是无法说起来的。

不过,在中国的名山大岳中,有一座很有名气的山,却从来没有武林门派入驻。这座山叫黄山。

黄山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境内,自古以来就有中华十大名山、天下第一奇山的美誉,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名列,还是世界地质公园。黄山风景秀丽,是一座美丽的自然之山。明朝时期,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曾经来到黄山游览。这位登临过海内无数名山大川的旅行家,陶醉于黄山的优美风光里,赞叹道:“薄海内外之名山,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

后来,人们将这句话总结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可是,尽管黄山非常有名气,可翻阅武侠小说,都没有将武林门派设在黄山的例子。换句话说,武侠世界里,没有“黄山派”或者“黄山帮”这个门派。

这是什么原因呢?

一方面,是黄山成名较晚。

五岳的说法在战国后期就有了,距今有2000多年历史。少林寺位于嵩山,武当派所在的武当山则在汉朝时就颇负盛名了。峨眉山的名字,来自于西周,也是有2000多年历史。

相比之下,黄山由于位于安徽南部的山区里面,这里交通不便,在信息闭塞的情况下没有多少外人听说过它的名号。根据记载,直到唐朝时期,随着李白等诗人的来访,黄山的名头才逐渐传到外界去。

另一方面,是黄山没有被赋予浓厚的宗教意义。

嵩山是佛教名山,武当山是道教名山,青城山是道教名山,峨眉山是佛教名山,泰山是儒教名山,昆仑山是道教名山……众所周知,武林门派都有很浓厚的宗教意义,将武林门派放在嵩山、武当山、青城山、峨眉山等地,是很符合逻辑的事情。

黄山从扬名立万开始,就没有被赋予浓厚的宗教意义,是一座纯粹游山玩水的地方,将武林门派入驻黄山,会给人一种很奇怪的感觉。

求一位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皖籍女作家的姓名和简介?

皖籍女作家 苏雪林

苏雪林(1897年2月 24日 —1999年4月21日)女,作家、文学家。乳名瑞奴、小妹,学名小梅,字雪林。后因升入北京高等女子师范,将“小”字省去,改为苏梅。由法回国后,又以字为名,即苏雪林。笔名有绿漪、灵芬、老梅、天婴等。1897年生于浙江省瑞安县县丞衙门里,自嘲为半个浙江人,原籍安徽太平县(今黄山市黄山区)岭下村。三十年代初,苏雪林曾被称为阿英“女性作家中最优秀的散文作者”,其散文除若干写景外,多为记人叙事抒怀的随笔小品。其文语言明快,文白夹杂而多见理趣,虽然未必十分深刻,但也已颇具学者散文风范。只是她曾撰文攻击过鲁迅、郭沫若等左翼作家及发表过反共言论,因此在大陆不为人所喜

半生“反鲁”

苏雪林性格中常常显露出“善争辩”的特点,她曾几次主动在现代文坛上展开论争。从三十年代开始,她撰文参与关于李金发象征派诗的争论,与覃子豪先生展开了几个回合的讨论。接着又在《鸠那罗的眼睛》出版后,与向培良先生关于戏剧的布景和舞台上的表演等问题展开讨论,写了《演剧问题答向培良先生》(1935年4月16日《武汉日报》)。这些讨论和论争主要是集中在如何看待和评价文艺作品问题上,限制在文艺本身的范围内,可以说是学术之争,并且是双向的,有来有往。而苏雪林对鲁迅的论争与上述情况则迥然不同,从表面上看似笔墨形式,但内容的实质却完全脱离学术,成为一种政治上的对立状态,而且是单向的,有来无往。因鲁迅已于1936年10月19日病逝,而苏雪林对鲁迅的敌对态度,却是在鲁迅病逝后的一个月内开始的。苏雪林反对鲁迅的时间之长,发表文章之多,在历史上是少见的。她对鲁迅的看法从赞颂到反对也是众人皆知、举世瞩目的。早在二十年代苏雪林与鲁迅并无积怨,1928年她曾与鲁迅共同参加过北新书局老板李小峰举办的宴会;1929年5月苏雪林在《写在(现代作家)前面》一文中称鲁迅是“中国最成功的乡土文学家”。以后在《周作人先生介绍》中对鲁迅及其《阿Q正传》的评价是:“对中华民族病态具有深刻研究的”,“立下了许多脉案和治疗之方”。1934年冬,她发表了《阿Q正传》及《鲁迅创作的艺术》(《国文周报》11卷14期),对鲁迅小说的创作艺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对鲁迅的两本小说集《呐喊》和《彷徨》评价说:“两本,仅仅的两本但已经使他在将来中国文学史占到永久的地位了”。该文中将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概括为三:“第一是用笔的深刻、冷峻……;第二是句法上的简洁峭拔……;第三是体裁的新颖独到……。”直到六十年代后期,苏雪林写作的《我对鲁迅由钦敬到反对的原因--鲁迅逝世三十周年纪念》(收入《文坛话旧》)一文也直言不讳地表达了她对鲁迅的钦佩之情:《阿Q正传》可真把我们闹疯狂了,大家抱着读这一篇,读后又互相批评。当时我们欢喜的只是文章里的幽默与风趣,……我读了周作人的评价,对《阿Q正传》始获得深一层的看法,更觉得这篇小说的价值之高。

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苏雪林对鲁迅突然由钦敬走向反对,乃至敌对的态度呢?她在同一篇文章中说:“什么时候对他观感幡然转变呢?那就是女师大风潮以后。由于苏雪林与鲁迅对女师大校长杨荫榆女士在女师大风潮中的所作所为看法截然相悖,继而牵涉到对支持杨荫榆的教育部长章士钊的态度也产生分歧。随着时局的变化,苏雪林与鲁迅在政治上的分歧愈来愈大,其言辞也愈来愈激烈,真可谓“嬉笑怒骂,兵戈相见”。苏雪林于1936年11月12日写了《与蔡孑民先生论鲁迅书》,拉开了她“半生‘反鲁’的序幕”。第二天她写了《理水和出关》,对鲁迅进行冷嘲热讽。又过了四天,即11月18日,她写了《与胡适之先生论当前文化动态书》(发表于1937年《奔涛》创刊号)。苏雪林在该文的《自跋》中写道:“以鲁迅一生行事言之,二十四史儒林传不会有他的位置,二十四史文苑、文学传,像这类小人确也不容易寻出”。从1936年秋末至1937年春,苏雪林连续写了多篇文章《说妒》《富贵神仙》《论偶像》《论诬蔑》《论是非》《过去文坛病态的检讨》《对(武汉日报)副刊的建议》《论鲁迅的杂感文》等,发表于成都《军中文艺》(署名“野隼”)《武汉日报·鹦鹉洲》《文艺》民族专号、《奔涛》等刊物上,无论从内容及语言上看都十分激烈,较之前两篇有逐步升级之势。 1949年,苏雪林到台湾后,国共两党处于敌对状态,苏雪林对鲁迅的态度便可想而知了。从五十年代开始,不停地撰文,继续她的“‘反鲁’事业”,写了《对战斗文艺的我见》《琵琶鲍鱼之成神者--鲁迅》《新文坛四十年》《鲁迅传论》上、下等,于1967年将大部分文章结集出版《我论鲁迅》(爱眉出版社)。该书出版时,苏雪林称“半生的‘反鲁’事业,……以后我不高兴再理会了”。《我论鲁迅》加上附录共收集十八篇文章,她在《自序》中谈到了出版此书的目的。我为什么要在这时出版这本集子?其一、人家想必都知道苏雪林是反对鲁迅的。“反鲁”几乎成了我半生的事业,但为什么要反?究竟是怎样反法?则好像是没有人能知道清楚。……因为这本书代表我个人对鲁迅的“观察”、“感想”、“评价”。其二、今年十月十九日是鲁迅逝世三十周年,……我既是反鲁的人, 也应该写一点,所以一口气竟写了一篇两万七千字的《鲁迅传论》和《我对鲁迅由钦敬到反对的原因》。其三、我见台湾论坛近年“捧鲁”有渐成风气之势,已有人呼喊在台湾重印鲁迅著作了。但我担心鲁迅偶像又将在台湾竖立起来,鲁迅崇拜也将在台湾日益推广。语言清楚、明白、毫无遮掩,苏雪林与广大读者也算是坦诚相见,从中不难看出她的“勇气”和“胆量”。

从梁实秋、苏雪林攻讦鲁迅的一条“罪证”谈起

枫泾杏花坊 蔡宏伟

鲁迅活着的时候,一般的操觚之徒是不敢与之对垒的。有着清华及留美资历的梁实秋算是一般之上的,故而有幸在鲁迅活着的时候与之走上几个回合,结果弄得心有余悸,到1964年写《关于鲁迅》时还有些忐忑不安。直至梁去世,他对先他去世的鲁迅的评价,始终保持在当日论战时的态度,并无变本加厉的言辞。从这一点来说,梁不失为一位君子。

苏雪林就不同了。鲁迅活着的时候,她似乎怯于挑战,更无机会应战。毕竟她只是一个诞生于温州瑞安县衙里的安徽女人,留洋时尽顾谈些不着边际的恋爱,回国后自家婚姻又有点问题。虽是胡适的学生,有块金字招牌挂着,但在社会上混毕竟有些力不从心。一旦真的让鲁迅揭了画皮,那后果真不堪设想!所以苏雪林攻讦鲁迅的话,几乎都说在鲁迅去世之后。鲁迅听不到,也无法反击。故而让这个安徽女人“风光”“胜利”到了百岁之后翘辫子。与梁实秋比,苏是一个十足的小人!

不过,梁实秋、苏雪林在攻讦鲁迅的言辞中,有一条“罪证”却是不约而同加以援引的,那就是鲁迅的工作环境的多变。换句话说,他们异口同声地认为频繁“跳槽”说明鲁迅的性格有问题,与同事关系搞不好。梁实秋还只是提到鲁迅性格的缺陷,认为他为人偏激,易感情用事,易被人利用。弦外之音,尚有怜惜之意。苏雪林则上升为人身攻击,说鲁迅人品有问题,故不为周围环境所容纳。

的确,在鲁迅短暂的一生中,他先后从绍兴到南京,到日/本,到杭州,到北/京,到厦门,到广州,到上海一路生活过。进过不少单位(包括政府机关、大学、中学等),与不少同事有龃龉(包括顾颉刚这样的学者)。如果凭此就能说明一个人的性格或人品有问题的话,那株守一地的山民、尸位素餐的蹲坑族岂不成了圣人!苏雪林们赖以吃饭的杜甫岂不成了人品极有问题的“流浪猫”?杜甫的“跳槽”经历可比鲁迅惨多了!

不仅如此,鲁迅一生由吃公家饭到做个体户,在中国知识分子为独立人格而努力抗争的历史画卷上,书写了浓浓的一笔。惟有经济独立,方有言论之自由。鲁迅达到了这个目的。结果生活在体制内的梁实秋、苏雪林反而借此嘲笑鲁迅的丢了“饭碗”。这其实就是“人”与“奴”的区别!

梁实秋忠于职守,一生教书治学,勤勉有成,其译莎成绩及《远东英汉大辞典》编辑工程均能泽被后世,算得上是体制内的好“奴”;苏雪林就不同了,至多是个劣“奴”!她炮制的大量文字垃圾,有时让她的老师胡适也觉着臭气熏天,实在闻不下去。胡有一次写信告诉苏雪林,叫她别去“研究”《红楼梦》了!因为苏的学力实在太浅,功利心实在太急切。我有次硬着头皮翻翻她的《唐诗概论》,结果实在看不下去。真不明白她是在怎样教育别人家的子弟的!

由此,我们看到了鲁迅的可贵,梁实秋的可敬以及苏雪林的可鄙。

2007年9月3日于甬之南

不知道是不是这个? 感觉比较像……

谁能给我[儿童文学下]2009年5月号中的[娴话四花]一文?

娴话四花

--文章类型:花如女子

无数次梦想拥有大片的向日葵田。夏日宁静的午后,将自己藏在浓密的绿阴中,金色的花朵确是可以“过人头”的。坐着,或者顺着一秆秆葵花间的空隙躺下,举头看阳光在花瓣上跳跃着流动,筛下斑斑点点的天光云影。清风走过的时候,就听见一朵朵花咯咯、咯咯、咯咯地笑,感觉到她们的裙在身边快乐地轻轻颤抖。曾傻傻地要将学校的操场变成这样一处所在,初春刈去只才寸余的杂草(这种野雏菊到了夏季是可以齐腰的),播下种子,也许会开出几十朵花。兴致勃勃地谋划了好些天,最终却放弃了:操场毕竟不是花圃,难免有一天被铅球砸折了花茎,岂不可惜?

总感觉葵花是异域的花,她与中国的味道是格格不入的。低缓的山丘上青绿的牧草间,原色的木篱断断续续地围出一片活泼的金黄,规整如凡尔赛宫修剪过的灌木丛,远处草地融入蓝天的地方,有一座红色尖顶的木屋,这是属于法国的浪漫。而旷野的几枝昂着高傲的头颅,插在圆肚的白瓷花瓶中,又是早被那个葵花一样的梵•高给了荷兰的。

不错,葵花在中国是不入流的花。虽说“此花莫遣俗人看,新染鹅黄色未乾”,但雅士们又有几个真正爱葵花的呢?中国的文人,爱的是“病如西子胜三分”的阴柔怯弱,于是中国的花,多是可以趁着月色来看的。黄昏时的一钩娥眉,凄冷如许,月下林和靖的梅妻疏影横斜。碧波中荡着上弦月,浮萍在小舟前静静划开又在小舟后悄悄聚拢,初开的莲瓣中漾满如水的月光,是江南女子在“乘月采芙蓉”。高墙里的海棠,东坡不在正午细看,却待月转回廊,香雾空蒙时挑着红烛来惊起美人的梦。月色添了花的娇怯,而花弱不禁风的病态,最惹墨客们爱怜。但葵花,偏偏是明媚而不见娇弱,活泼而不见矜持,天真而不见妩媚,于是只好任她就那么泼辣地开着,谁也不过多地过问。葵花灿烂的颜色须得趁着阳光才好,若是非要遮上一层朦胧月色,明丽的花盘便黯淡了下来,只剩下丝毫觅不见婆娑的身影,倒有效颦之嫌了。韦庄早就说过:“月下似矜倾国貌”,大方的女子扭捏起来,反倒不自在了。

葵花确是天真的花。便是月下来看,也不忍将她比作东施,不如说更像左思《娇女诗》里“浓朱衍丹唇,黄吻澜漫赤”的小女纨素,以月自饰,却添丑态,弥见娇憨。至于午时咧着嘴儿向着太阳笑的葵花,想来想去,竟是像那个撕扇子的晴雯,天真而率性。

其实也曾在墙根下种过几棵葵花,只可惜她们在钢筋水泥的夹缝中长得很不成器。自古少有人采葵花,说是因为要留她结子,实在是不懂文人的癖性。结子的桃啊杏啊,也不妨成枝地折来,怎会吝惜葵花?真正的原因是,葵花不能簪发。古代女子高耸的倭堕髻,本该衬得起葵花硕大的花盘的,可是,如同苏东坡所说:“葵花虽粲粲,蒂短不堪簪。”说也奇怪,葵花短短的蒂竟似有无限的力量,能托着花朵执著地追着太阳。不需人采,也就没有了种红药的那种“年年知为谁开”的惆怅,她是为太阳开的。所以,种葵花是完全快乐的。萱草可以忘忧,葵花也可以忘忧,只不过,萱草驱尽忧愁后,留下的是温馨和宁静,而葵花从不懂忧愁,她只让你听见金色的花瓣和阳光碰撞发出的咯咯、咯咯、咯咯的笑。

唯有葵花向日倾。

茉莉倾城

茉莉是很江南的花。娇小的笑靥中规中矩地托在细长的萼上,洁白的浅笑被丛丛的浓绿染上了流水一样清新的色彩。茉莉是江南的碧玉,永远那样温柔而怯弱地偎在枝头,绝无牡丹醉卧或芍药搔首的姿态。牡丹是洛阳城里的千金,芍药呢,芍药竟是个婀娜的戏子吧,慵妆的娇痴媚态,水袖一甩,可以倾国。只有茉莉,是最江南的女子,白墙黛瓦的小院深处,也许在掀起最后一重湘帘才寻得见的深闺里,也许在那棵夜雨时会唱歌的芭蕉下,团扇后隐着的一弯浅笑,像江南的烟雨一样氤氲在整个小镇,雨季一样静谧。

茉莉的笑是可以倾城的。

“杏花春雨江南”,杏花是小白长红越女的腮,茉莉是说吴侬软语的苏州女子。杏花在溪头浣纱,茉莉在闺中刺绣。人说苹果花是雪做的,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那茉莉是什么?茉莉的瓣,是四月的流水凝成的。唯有流水,才有那样清澈而灵动,溶着仲春的碧色和煦暖的阳光。茉莉不是雨,雨是江南的病美人,是戴望舒愁结不展的丁香。

舒婷说不愿生女儿,因为女儿太娇弱,太惹人爱怜,不忍将她带到世上,对茉莉,也有这种感情吧。不敢养茉莉,江南的佳人毕竟不是黄土上摔打惯了的野丫头,北方干涩的风一吹,水色的肌肤清癯了下去,岂不痛煞人哉!可喜爱茉莉不能忘怀,友人闻之,竟将家中长势甚好的一盆慨然相赠,硬着头皮捧回家,心中竟久怀着一种负罪感。为她腾出最明媚的窗口,每天敬畏地陪伴,却不敢伸出手去亵渎她翡翠色的裙摆——虽然她总是那样浅浅地笑着。种茉莉的土是肥沃的黑色,不同于别的花盆里的黄土。那土在北方的花坛中随处可见,长出的木槿竟也开得泼辣。效梁实秋于土中钻小孔灌以芝麻浆汤,至于往花根下埋死猫的做法,只好望而却步。剪枝的工作却从不亲自动手,因为不忍。

其实茉莉本不习惯于被这样供着,在江南,她更多的时候只是陪衬。真真的,如古时的江南女子一样。茉莉只是随意地补在小园的角落里,或是静默在一树和田色的栀子下,香味流水一样静静地萦绕着小城。

是的,茉莉的香气永远是那样清雅而温逊。“他年我若修花谱,列作人间第一香”,也许这并不是茉莉的本意。那第一的名号不妨让给檀木,那种佛家厚重而机敏的感觉,静坐参禅一样的底蕴,偈语一样的妙不可言。或者给了梅花吧,她开得够辛苦了,暗香中竟也有些冰雪的味道。而茉莉,永远只是深闺女子温雅的气息。

陆游说碾作了泥的梅花也是有香气的,是不是这样,我不敢说,但我知道和茶一起被水滚过的茉莉是不会失了香味的。北方的茶叶铺子里,有南方的茉莉。北京人是钟爱茉莉花茶的。茶叶一遍两遍三遍地用茉莉窨过,临卖时,伙计还会大方地抓上一把鲜茉莉包在一起。于是大大小小的茶叶铺子里,各色的茶壶茶盏茶碗里,茉莉的气息一齐弥散开。新茶上市的季节,茉莉倾城。可是这时的茉莉,也只是在陪衬着茶,就像在娘家时,斜插在秦淮女子的鬓梢,削减几分牡丹的媚态,添一些闺中娴静的味道。茉莉是只能衬绿茶的,她托不起发酵过的酽茶。若是乌龙,还须嚼梅才好。黄山谷和苏子瞻那次雅燕飞觞的茶会,想来作伴的该是梅花,茉莉是当不起的。

茉莉与梅花,细说来确有些缘分。入得歌的花木本就不多,至今还广泛传唱的更是有限,梅花是一,茉莉是一。《梅花三弄》是文人清绝的歌,《茉莉花》是吴地女子嫣然的巧笑。如果说梅花是塞北的士大夫,那么茉莉,不正是江南水边素妆莞尔的倾城佳人?可是茉莉不会倾国,她不是胭脂堆成的西府海棠,她素面朝天,不愿争什么,一如她的江南永远甘心作中国文化的后院,她永远是绣房里几千年来都做着男人的陪衬的倾城女子。

茉莉倾城。

周敦颐说莲是花之君子,不是的,莲是才女。

莲是叛离了儒教的。疏狂的水本该属于老庄,莲与水的喁喁低语,细听来该有些《南华经》的味道吧。或者,静静的一朵拈在佛手,看惯了江南的四百八十寺,莲参着自己的野狐禅。濂溪一位儒学大师,怎读得懂莲啊?

莲素面朝天——才女都是有些傲气的。莲的颜色,是那样一种真真切切的水红色,不是胭脂的红,不是朱砂的红,更不是海棠的牡丹的红,那是一种只属于莲的色彩。南宋画师在绢帛上的精心设色太过厚重了,倒是潘天寿几笔天然墨色更得莲的真趣。莲从不雕饰自己,但莲却不会拒绝欣赏。风中的婆娑,月下的静默,水面清圆,莲叶田田,芙蓉向脸,微步凌波,莲微笑着,美得惊世骇俗。

可是,莲的心里是苦的。莲是才女,莲有自己的见识,自己的追求,于是便有了自己的苦闷。莲拒绝一切狎昵——“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因为莲在守望。

曾有一好友说,莲是最媚的花,听罢心头一惊。刘禹锡说“池上芙蓉净少情”,才是不懂莲。她懂莲,可又不完全懂。她看得出莲雍和静定的外表下并不是淡薄如女道,而是有着一种不安分,她称之为“媚”。但其实,那是莲的守望。莲在守望什么?莲不知道,莲只知道那是一种古典与唯美,一种让她的生命值得为之存在的圣洁的理由。也许那是西陵下的松,是金明池畔的柳,是爱情或者操守,也许都不是,只是一个现实中未必存在的遥远的信念。其实,就像梁衡说的,没有守望,莲也一样可以绽放然后凋零,听世人的啧啧称赞,像牡丹她们那样,永远不知忧愁。但莲是超俗的,她不愿仅仅成为一种被人们玩赏的景观,默默接受程朱理学下女子程式化的悲剧命运,她要寻求生命的价值。所以莲高出百花之上,莲是才女。

莲像苏小小,也像柳如是,但莲不是。莲从不流露出心里的苦涩,从不做出病恹恹的神态,她压抑着那份守望,总是那样清雅着,带着端庄而骄傲的笑。这是莲的涵养,莲的尊严,更是因为这守望只是属于莲的,是生命自己的奢侈和孤独,注定要一个人慢慢咀嚼。也许所有的生命,都该有这样一份守望,一份对生命意义的苦苦的叩问。

喜欢陆龟蒙的《白莲》诗:“素葩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真道尽了莲的清高与寂寞。

读余光中《莲的联想》,于是爱上了莲。为了梦中几瓣多情的水色,一缕清绝的诗魂,情愿做《回旋曲》中垂死的泳者,泅一个夏天游向她的影。可是且慢,莲情愿吗?采到的瞬间,莲幻化为朦胧,宛在水中央。莲不属于你,不是任何人的附庸,莲给你的,永远只是一个不冷也不暖的藕荷色的梦。而莲,依旧孤独地守望,倔强地,苦苦地,用美守望着生命。

莲花峰下攻读理学的周茂叔不懂莲,梁元帝御苑里的妖童媛女不懂莲,甚至莲花座上俯视众生的佛,也未必懂莲。真正懂莲的,或许只有古诗中撑着木兰舟的莲一样的女子吧: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莲的所思,亦在远道。

紫藤寂寞一千年了。

从一千年前那个李白说“紫藤挂云木,花蔓宜阳春,密叶隐歌鸟,香风流美人”的时代,紫藤便是寂寞的。虽说花下有江南女子的巧笑娇娜,三千佳丽的曼舞轻歌,可是,人不免哀伤,花也不免寂寞。花解人语,人知花愁否?

江南少不得紫藤。那淡紫的色调渲染着江南古典的宁静与高贵的神秘,盘曲遒劲的藤蔓却诉说着五千年来历史的沧桑。她在那里一年,十年,一百年地生长着,今年与去年一样,明年也不会和今年有什么不同,永远那样悠然淡定,荣辱不惊,不老,却也不知什么是年轻。千里之外的京华宫阙中也只需一架紫藤,便江南风致尽出。而紫藤,偏又是很大气的花。疏疏淡淡的紫,深深浅浅的绿,没有什么矫揉造作,任你是千步的回廊,也就这么舒舒展展地弥漫开,然后高高低低地垂下,年代越久,反越不需人侍弄,就那么一年一年从从容容地开下去。

其实又何须真有一架紫藤?便是紫藤的影子也够有些情调了。紫禁城的倦勤斋里,四壁、屋顶都画着整幅的通景花,是紫藤。粗壮的藤顺着墙壁爬上房顶,一串串紫藤花,未开的,半开的,全开的,风雅地垂下。乾隆皇帝把他的江南带到了金殿里,只用了一幅紫藤。这图可是郎世宁的手笔已不可知,但不管是谁,他猜中了乾隆的心思。而乾隆,是懂江南的。

紫藤可食。北方小吃有紫藤粥、紫藤糕,不知何味,但曾将才开的紫藤大把地撸下,和面揉成饼状,煎至两面金黄,食之,甜香绕于唇舌之间。只是,至今不知这是嚼梅雅事,还是真真焚琴煮鹤之举。不过不管怎样,“文革”时说紫藤无用,大肆砍伐,实在委屈她了。

但紫藤不在乎。

是啊,一千年,毕竟太长。紫藤的花下不是没有过莺肥燕瘦,紫藤的叶上不是没有过血溅凝碧。脂粉香暖,软语温存,刀光剑影,血雨腥风……紫藤见过的太多,于是她寂寞了自己,她对一切都不再在意。不在意江南塞北曾经的富贵,也不在意一切的伤痛。

可是,紫藤真的不在乎什么了吗?

不。

传说紫藤是为爱而死。本是一个俗得不能再俗的爱情故事:说是女孩与男孩相爱,遭到反对,于是两人私奔,在悬崖处走投无路,双双跳崖而亡。死后,女孩成了紫藤,男孩成了树。可是,平凡不是平淡,这种生死相依的故事,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明白其中刻骨铭心的痛。但那个女孩更不幸。她便是化作了紫藤也未能与树长相厮守,而是装点了江南的庭院,帝王的墙角。

曾与友登抱犊崮,不期邂逅了紫藤。已近山顶,独入小径,蓦地转身,看见了山坳里盛开着的紫藤。我从未见过紫藤开得这般烂漫。满山满谷地开着,那样繁密,一眼望去,竟像大把的紫藤花塞满了山坳。紫藤的手臂紧紧拥着举起她的树,看不清花是挂在藤上,还是长在树上。想起了《花经》里的句子:“紫藤缘木而上,条蔓纤结,与树连理。”这景象,至今才算见到。我惊诧于这甜蜜而庄严的一幕,我头一次看见,紫藤,这寂寞了一千年的花,也有感情。是,一千年了,什么都可以忘记了,只有这份爱情,这个她曾用生命许下的诺言,她还在坚持。

友人来寻我,见到紫藤,“呀”了一声,嚷着要在这里拍照。我本想阻止,怕冒犯了藤与树的依偎,想了想,却由着她了:也许紫藤愿意别人看到她与树幸福的缠绵。

只有这一树紫藤,并不寂寞。

黄山儿童文学工作室博客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儿童文学作家黄山、黄山儿童文学工作室博客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相关文章

好奇宝宝和博学爸爸手抄报的简单介绍

好奇宝宝和博学爸爸手抄报的简单介绍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好奇宝宝和博学爸爸手抄报,以及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关于好奇宝宝和博学爸爸手抄报和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好奇宝宝152(好奇宝宝是什么意思)

好奇宝宝152(好奇宝宝是什么意思)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好奇宝宝152,以及好奇宝宝是什么意思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1、好奇宝宝下一句是什么 2、我喜欢的男生说我是好奇宝宝。好奇宝宝啥...

好奇害死宝宝(孩子对死亡好奇)

好奇害死宝宝(孩子对死亡好奇)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好奇害死宝宝,以及孩子对死亡好奇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1、凑过来闻爸爸咯吱窝的好奇宝宝,有多搞笑的反应? 2、怎样正确对待好奇心...

好奇宝宝出生牌(婴儿出生牌)

好奇宝宝出生牌(婴儿出生牌)

今天给各位分享好奇宝宝出生牌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婴儿出生牌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一览: 1、塔罗牌出生宫位牌阵 2、出生时医院给了一块出生牌,...

宝宝几岁最好奇妈妈(宝宝多大才懂得妈妈的意思)

宝宝几岁最好奇妈妈(宝宝多大才懂得妈妈的意思)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宝宝几岁最好奇妈妈,以及宝宝多大才懂得妈妈的意思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1、在宝宝多大的时候,对妈妈的依恋是最明显的? 2、小孩子...

儿童时代读后感博客(儿童时代读后感博客开场白)

儿童时代读后感博客(儿童时代读后感博客开场白)

今天给各位分享儿童时代读后感博客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儿童时代读后感博客开场白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一览: 1、童年读后感100字 2、(至儿童...